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建城学术 | 我院举办第十六届整体建筑环境系统研究国际论坛

建城学术 | 我院举办第十六届整体建筑环境系统研究国际论坛

阅读量:3794304 2019-10-25


2019年10月20至22日,第十六届整体建筑环境系统研究国际论坛(The 16th International Forum and Workshop on Combined Heat, Air, Moisture and Pollutant Simulations (CHAMPS))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功举办。CHAMPS 系列论坛是由美国雪城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法国 La Rochelle 大学等于2002年联合发起。CHAMPS论坛作为国际整体建筑环境系统研究最新成果交流和讨论的窗口和平台,重点关注可持续建筑设计和运营所面临的传热、气流、传湿、污染物扩散综合模拟的主要挑战,突出最新进展,并商议在该领域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进一步合作的机会。本次论坛共有70余位国内外高校师生参加。
第十六届整体建筑环境系统研究国际论坛CHAMPS2019现场
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院未来城市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美国雪城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共同举办,并由江苏华复保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赞助。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绿色建筑与城市环境国际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建筑物理与绿色建筑实验室主任郜志副教授和国际建筑物理协会主席,美国雪城大学张建舜教授联合担任本次会议主席。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绿色建筑与城市环境国际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郜志副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式由郜志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教授致欢迎辞。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吉国华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围绕“模拟平台和设计工具的最新进展”、“城市微环境中的能量与质量流及其影响”、“优化设计和/或智能控制导向的建筑性能模拟”、“绿色建筑技术创新:设计、开发与示范”四个主题展开进行,会议内容包括主旨报告、论文墙报展示、建筑物理实验室参观以及圆桌会议。来自美国雪城大学的张建舜教授、SCI期刊Building Simul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主编,清华大学的杨旭东教授、SCI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s主编,香港理工大学的牛建磊教授、丹麦科技大学的Carsten Rode教授、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John Grunewald教授、深圳建科院的任俊总工程师、东南大学制冷与人工环境系的系主任陈振乾教授、钱华教授、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副院长高乃平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的副院长王丽慧教授、浙江大学的何国青副教授、东华大学的刘建麟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的童艳教授、周斌副教授、河海大学的吴新副教授、印度理工学院的Veerendra Sahu博士、南京大学的童滋雨副教授、梁卫辉副教授和尤伟博士等20余位学者围绕上述四个议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此外,出席本次国际论坛的还有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丁沃沃教授、江苏省建科院的许锦峰总工程师、魏燕丽主任、南京理工大学人工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所副所长关军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解晓健副教授、深圳建科院的高峣博士、新西兰Branz公司的Manfred Plagmann主任研究员、南京大学的施珊珊副研究员等。丹麦工程院院士Peter Nielsen教授特邀出席本次论坛。议题1为模拟平台和设计工具的最新进展,由美国雪城大学的张建舜教授主持。
      ?美国雪城大学张建舜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Green Design Studio: A module-based performance-oriented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building design”,介绍了一种基于模块的面向性能的可持续建筑设计工作平台。该平台包括了虚拟设计平台、绿建设计平台、绿建技术数据库为核心的多尺度建成环境系统控制。张教授还展示了VDS平台在VR的实现。
      ?清华大学杨旭东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Knowing Ahead: Using Simulation to Prevent Indoor Air Pollution”,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及相关问题、模拟预防方法、室内污染源和汇的模拟。杨教授还通过甲醛和VOCs两种污染物为例来较少模拟和验证方法。
美国雪城大学张建舜教授
清华大学杨旭东教授
议题2为城市微环境中的能量与质量流及其影响,由香港理工大学的牛建磊教授主持。
?香港理工大学牛建磊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Creating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via sub-microclimate engineering approach”,介绍了如何在偏暖的城市环境中创建室外和半室外环境的局部冷却点和建筑砌块对室外热舒适性影响评价。      ?同济大学高乃平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Wind and thermal environment at an urban neighborhood scale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vegetated urban microclimate”,介绍了城市植被通过动量、能量和水汽交换在不同尺度上与城市气候相互作用。对于典型的邻域尺度研究,如空气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评价和风舒适性研究,并指出在数值研究中考虑树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东华大学刘建麟研究员的主旨报告题目“Pedestrian-level microclimate around buildings with a ‘lift-up’ design: assessment of influence from surrounding buildings”,研究了架空建筑周边行人区微气候,明确了湍流模型(LES)的计算量、参数影响与结果差异,以及架空建筑周围建筑对微气候的影响。?南京大学童滋雨副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An approach to urban natural ventilation potential analysis with hydrological simulation”,提出了一种通过水文模拟来分析城市自然通风潜力的方法,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城市通风路径和风阻区,从而很容易地找到潜在的通风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城市风速的方法。?南京大学尤伟博士的主旨报告题目“Numerical research of lateral openings layout effects on wind environment of urban ground spaces”,提出了侧向开口布置对城市地面风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得出周围建筑密度和覆盖率是设计人员考虑建筑封闭空间通风方式的重要因素和侧向开口布置应根据周围建筑物的布置而定的主要结论。?东南大学钱华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 “The Impact of Insect Screens on Natural Ventilation Performance”,清晰地阐述了昆虫屏障如何影响自然通风性能,提出了两种修正过的可以用来检测昆虫屏障影响的自然通风模型,并在实验室和野外实测中进行了验证。香港理工大学牛建磊教授
同济大学高乃平教授
东华大学刘建麟研究员
南京大学童滋雨副教授
南京大学尤伟博士
东南大学钱华教授
议题3为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智能控制,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的任俊总工程师和清华大学的杨旭东教授主持。
?丹麦科技大学Carsten Rode教授和John Grunewald教授通过Skype远程视频,带来了“Indoor Air Quality Design and Control in Low Energy Residential Buildings”为题的主旨报告,他们对未来的住宅建筑如何在节能的同时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进行深度且详细的探讨,并寻求在考虑室内污染物的条件下,找到能源效率和通风需求之间理想的平衡状态。?浙江大学何国青副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Modeling of in situ solar chimney”,提出了太阳能烟囱与可再生能源合作巨大节能潜力,为适应太阳能烟囱的现场应用,对原有的羽流模型进行修正,并利用实验数据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南京工业大学周斌副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Application of LBM method for optimal performance of air filter media for next-generation cleanroom industry”,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法(LBM)的一种模型,探索了其在洁净空气过滤介质性能优化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为满足下一代洁净室行业的要求,需要注意空气过滤介质的均匀性。?南京大学梁卫辉副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The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indoor formaldehyde control: A whole year simulation study”,基于PACT-VOCS框架模拟研究了全年时限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对室内甲醛控制中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空气净化器加自然通风下的平均甲醛浓度最低,其次是机械通风。?印度理工学院Veerendra Sahu博士的主旨报告题目“Indoor Air Quality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microenvironments of a university campus: A case study of an Indian university”,以印度大学为例,探索评估了大学校园内不同微环境中的室内空气质量,确定了所选微环境中的室内外空气质量关系。浙江大学何国青副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周斌副教授
南京大学梁卫辉副教授
印度理工学院
Veerendra Sahu博士
议题4为绿色建筑技术创新:设计、开发与示范,由东南大学的陈振乾教授主持。
?深圳建科院任俊总工程师的主旨报告题目“Demonstrative Projects: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of 60 Residential Buildings over 5 Climate Zones of China”,介绍了60个建筑通风和空气净化示范项目,并进行了长期监测和调查,验证这些项目的通风性能和室内空气质量。?东南大学陈振乾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Application Study on Radiation Cooling Technology in Large Space Building”,介绍了辐射冷却技术在大空间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并以南京某剧场为例分析了辐射板散热技术,以南京南站为例分析了地面辐射降温。·上海理工大学王丽慧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Subway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Soil Heat Storage”,分析了地铁热环境与土体蓄放热,车站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压力场和土壤储热。?河海大学吴新副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nergy Use in Built Environment: Some Remarks on CFD, Turbulence and Wind Energy”,以将城市环境作为热、空气、水分和污染物共存并相互作用的动态复杂产物的视角出发,从计算流体力学(CFD)、湍流与城市风能三个方面介绍了建筑环境中的数值模拟与能源利用,并简要介绍了用于局域风场预测的湍流模型。?南京工业大学童艳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Available times and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thermal pressure ventilation based on thermal stratification for large spaces”,介绍了基于热分层的高大空间热压通风有效时段及其节能潜力,并预测了未来可以通过纳入太阳热辐射因素来改进热压通风理论模型。深圳建科院股份有限公司
任俊总工
东南大学陈振乾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王丽慧教授
河海大学吴新副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童艳教授
参会师生参观建筑物理与绿色建筑实验室
精彩的学术报告过后,由施珊珊副研究员和梁卫辉副教授带领参会师生参观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物理与绿色建筑实验室,参观过程中,施老师和梁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实验室的特色和部分仪器的功能,同学们也对仪器应用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精彩的交流。
圆桌会议现场
10月22日上午,参会教授与专家代表在建良楼南雍讲堂举行了圆桌会议,由美国雪城大学张建舜教授与清华大学杨旭东教授联合主持。代表们探讨了CHAMPS的合作开发计划,并讨论对国际能源署IEA Annex-68项目扩展的新项目申请,以涵盖其它室内污染物和IAQ控制策略,并扩展到非住宅低能耗建筑。

为期两天的会议围绕整体建筑环境为主题,研讨了模拟平台和设计工具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成果,城市微环境中风热效应对行人的影响,建筑环境与能源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开发与示范。本次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学校之间进一步深入合作与交流创造了契机。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