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认识自己,放过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

认识自己,放过自己——《与原生家庭和解》

阅读量:3799969 2019-10-26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特别看重自己的能力、成就,夸大自己的优势,需求别人的赞美,但是这背后却隐藏着抑郁、空虚、自我疏离及对存在意义的无知。自大者一旦完美形象破灭,就会遭受到恐惧、罪恶感、羞愧感的折磨,即自大和抑郁二者对立统一。引起这些的根源在于他们童年时情绪的压抑与深深的隔离。

孩子天生有被当成他个人行为的中心来看待和尊重的需求,这种自恋型需求的满足对于形成正常的人格不可或缺,如果孩子在尊重和宽容的环境下长大,亲子共生关系在面临分离时很容易正常度过。如果没有被这样对待,可能人会一生追求而不自知,由于他们追求的是已经消逝的童年,便意味着不可能成功。但是无觉知的父母会转嫁自己内心的这种需求,孩子是最佳人选。如果母亲依赖于孩子的某种特定反应,孩子会捕捉这种需求,并配合大人的角色扮演,来获得母亲的尊重和关注,从而换取安全感和生存保障。在这种一味地迎合中,孩子会逐渐发展出虚假自我,孩子正常的自恋需求由于没有得到满足从而无法融入到正在形成的人格中,而是被压抑或者分裂出去。这样的孩子智力发展并不受影响,但是情感世界得不到发展,就会产生自恋障碍。而他长大成人后又将落入新一轮的追寻自恋平衡中。
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使孩子受辱的,并不是愿望没有被满足,而是父母对他欲望的鄙视。而这种鄙视往往很隐蔽,是属于加密的语言,其表现形式往往被当成是孩子的问题,因此是被社会所容忍的。这些情绪太令人痛苦而无法忍受,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运用很多防御机制,例如否定、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或者将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出击。又或者在当下通过艺术等形式进行表达。这些体验不是作为抽象的认知留在心里的,而是通过孩子和母亲之间最初的情感体验铭刻在心中的,因此,不能通过语言,而只能通过亲身去体会,体会小时候所害怕的自己深爱的母亲的鄙视,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和悲伤,看穿它、哀悼它,才能结束它。

被压抑的情绪会通过抑郁来表达,当人陷入抑郁时,可能会寻求分析师的帮助,分析师的作用是通过陪伴、鼓励和支持,引领患者通过体会痛苦进而认识藏在深处的自我。但是由于分析师的关注和共情是患者从母亲那里未获得的,因此有可能患者会放弃自己的探索,迎合分析师赋予的角色,这样真实自我始终是藏起来的,展现的依然是虚假自我,并没有达到治疗的效果。而真正在体会自己的情感的时候,人都是感到极大的恐惧,因此第一步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强迫症,不断去重复童年,去体会羞耻带来的痛苦、暴露带来的疼痛。这些情感揭示人性的全部,认识和穿越它们才是重新获得活力及获得情感自由的路径。
最大的自恋伤口是,人们没有被如其所是的被爱,如果没有对这个进行哀悼的话,这个伤口无法痊愈,它要么被抵御,要么在强迫症中不断的撕开伤口。一个人如果深受变态行为之苦,其实随身携带的是母亲的拒绝,他一直想让拒绝的母亲外显,如果他去找分析师,也会不断的挑逗分析师,这不过是一种移情的方式,如果分析师能够看透其中的意义和强迫性,那么腐朽的大厦将会倒塌,为真正的、深刻的、袒露的悲伤腾出位置,当自恋伤口被感知时,所有的扭曲行为就会变得不再必要。当患者体会到了那些童年被操控、无助、理想化别人等的经历,他就已经长大成熟了,能够清晰的感知别人的痛苦,就可以斩断恶性循环。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