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因犯间谍罪被判14年,在获四度减刑后,金熙德已于近日出狱。
金熙德
据香港《星岛日报》近日报道,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9年6月裁决书显示,金熙德在服刑改造期间,认罪悔罪,减刑7个月,执行的刑期至10月8日止。换言之,金熙德已于10月8日减刑期满出狱。
金熙德1954年生于延吉市,1982年1月延边大学政治系毕业,1985年1月延边大学日本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讲师。
1986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1989年3月起在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攻读国际政治学,1994年3月获学术博士学位。
同年夏季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金熙德被视为中国权威的日本及朝鲜问题专家,2009年1月遭中国国家安全部人员拘捕。
说来这位金熙德也是有趣,精通日、韩、英语的他,是位权威的日本及朝鲜问题专家,十年前也算是位经常上电视的“网红”学者。
他在电视上观点犀利,观点强硬,以揭穿日本阴谋驰名。在马立诚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后,金熙德曾专门著书批评马立诚。
其后马立诚时常提起当年的争议:
“我遇到一个真正专业日本研究人员,在我发表了中日关系新思维以后他还批我,他在日本出书批我,指我向日本右翼投降,使我面临很大的压力,而他因为批我他就升了官,当了日本所副所长。实际上金熙德是一个日韩间谍,已经被捕判了14年有期徒刑。”
日本媒体称他涉嫌向韩国透露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的健康状况,以及中国向朝鲜派遣医疗专家为金正日医病的消息,也有报道指他也涉嫌向日本情报机构泄密。
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站截图
法院裁决书显示,金熙德因间谍罪于2010年11月5日被判刑14年,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潮白监狱服刑。2013年3月,他获减刑10个月;2015年2月,他获减刑11个月;2016年9月,他获减刑11个月。潮白监狱认为,金熙德能认罪悔罪,接受教育改造,可以获减刑。2016年7月,金熙德还获得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奖励,他还分别于2017年4月、2017年12月、2018年6月、2019年1月四次获得表扬奖励。
据悉,金熙德负责分监区服装加工熨烫的劳动任务,按时完成每日500个的劳动定额,受到干警的表扬。
相似的情况还有陆建华间谍案。陆建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博士,并曾担任该院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他也是极为活跃的电视评论员,长期从事青年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的研究,是中国社会形势蓝皮书的核心成员之一,还参与国家一些部委重要课题研究。
陆建华
但陆建华因涉及香港记者程翔间谍案被拘留,2006年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陆建华最终因“涉嫌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判有期徒刑20年。
对于陆建华案的判决,当时有律师解释称,20年属于重刑,陆建华一定是数罪并罚,社科院著名学者于建嵘也持此观点。
有媒体披露出判决书部分内容,认为陆建华2000年3月后给程翔提供了70篇稿件。北京国家安全局鉴定认为,2004年5月陆给程提供的4篇文章涉及“国家绝密数据”。
金熙德和陆建华隐藏之深,着实令人惊讶。腾讯旗下军事频道微信公号讲武堂撰文称,鲜为人知的是,类似的智库学者卷入间谍风波后,有关方面一般是低调处理了。像上述案例都是极少数被公开的。所以,智库学者涉嫌间谍行为,还只是冰山一角。
为什么这么多智库学者与间谍行为联系在一起?讲武堂剖析,其实关键原因是,智库研究人员相比学术研究人员要更加接地气,他们会与相关的政府部门不可避免得产生各种联系。有时候,这种联系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如何判断这种界限,其实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对智库学者而言,他们是靠嘴皮子笔杆子吃饭,政策部门怎样界定利益关联恐怕也是要谨慎又谨慎的。
*本文中的图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打虎拍蝇 反腐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