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半为学子,半为人师|“南渝讲坛”迎来中国工程院杨永斌院士

半为学子,半为人师|“南渝讲坛”迎来中国工程院杨永斌院士

阅读量:3807896 2019-10-26



“南渝讲坛”第4期
10月25日下午,“南渝讲坛”第4期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此次“南渝讲坛”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杨永斌院士,为南渝师生作以“半为学子,半为人师”为题的讲座。
人物简介
杨永斌
国际知名结构工程与力学专家、奥地利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学院荣誉院长、工程振动与防灾研究中心主任、台大名誉教授。

南渝中学副校长唐晓玲主持此次活动
讲座过程中,杨院士穿插了一些自己求学、科研道路上有趣且意义深远的小故事,丰富的人生经历,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中英结合的讲授方式,为南渝师生带来了一堂知识的盛宴,会场里掌声雷动,惊呼声此起彼伏。

讲座结束后,南渝中学副校长李先全为杨院士
颁发“公能”成长导师聘书。
杨院士与同学们亲切互动,现场热闹非凡。
学生代表华梓辰为杨院士献花。
以下全文转自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记者 王渝凤 文/图/视频
院士杨永斌南渝中学讲奋斗史:能翻转人生的只有自己
风趣、幽默、做事认真、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的他,显得神采奕奕,开口讲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话是“我不要讲太久,待会儿我还要去看郭沫若旧居呢。”这位可爱得让人喜欢的人,就是今年6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永斌。
今日(25日)下午,作为南渝讲坛第4期受邀嘉宾,杨永斌以“半为学子、半为人师”问题,为重庆南渝中学的学生们送上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
杨永斌出生在有八姊妹的家庭,父母识字不多,他却因为母亲的一句话改变了自己,从小立志读数学系的他,却因同学一句话读了土木工程,他被评为康奈尔大学土木学院150年杰出校友……如今,65岁的年龄和13、14岁的孩子谈奋斗、谈人生,就如同那句话“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位“少年”的奋进之心,又将点亮了多少人的人生?
在讲坛现场,杨永斌院士被聘为南渝中学“公能”成长导师。

▲重庆南渝中学领导为杨永斌颁发“公能”成长导师的证书
母亲的话让他有了目标
这一生对杨院士影响最大的两位,莫过于他的母亲和博士生导师,这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从他演讲开始就能体现出来。
杨永斌出生于金门,“我家八兄妹,我是老八,家里孩子多,自然生活就比较困难。”在他生活的年代,地里只能产地瓜、玉米、花生和高粱,对于这样兄弟姐妹多的家庭来说,有坏处,也有好处。好处是,苦都让哥哥姐姐们吃了,轮到最小的老八,杨永斌反而有了选择读书的机会,1960年,他进入小学。
母亲尽管识字无多,但对他的要求却很高,对于读书,母亲说:“没有第一名就不要念。”妈妈的话没有成为他学习的压力,反而让他做人有了目标:要做就做最好的。
“吾少贫,故多能。”拿到一副不太好的牌,对于很多人来说,会感到无能为力,但杨永斌却说,贫穷教会自己的是能干。那会儿放学后,他要到田间协助劳作,用辘轳打水浇灌自家的菜园,上山割草喂养家里的骡子,还利用空余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徐霞客游记、曾国藩传、徐志摩诗集。

▲杨永斌演讲现场
“偷懒”偷出的学习兴趣
转眼到了初一暑假,放假时,家里的农活特别多,儿时的杨永斌开始在心里打“小九九”。
“我在家里摆弄了一个假期的圆规和三角板,把我能够想到的几何问题,全部在纸上画了个遍。”画得多了,自然也就明了了,那些书本上的几何题,再也难不倒他。家里,等他去田里帮忙的哥哥回来一看,本子上画得密密麻麻的,心疼的说:“弟弟,你的暑假作业怎么这么多,你慢慢做,我们去忙去了。”
就这样,一个暑假的“偷懒”,让他躲掉了农活的缠身,却“偷”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回想当初“偷懒”的行为,杨院士自我解嘲地说:“数学让我丧失了很多能力,让我对社会了解的不够全面,你看,我现在的生活就全靠我夫人,我得对她好。”说完,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不认命、不听命,这个从小就与众不同的男孩在学习英语上也有自己的想法。
那会儿,听不到地道的英语,手里一本远东英汉字典是他学习的唯一来源,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会常常去山上朗诵英文,等到自己朗诵得有点连贯了,就会把父母和兄弟姐妹邀请到一起,为他们诵读英文的诗篇,从来没听过英文的父母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欣慰的笑了,说,“你最乖。”
“我喜欢聂卫平下棋,他为什么可以赢别人,因为别人可能只看到一步两步,但他,看到的就是一盘棋局。”杨院士说,一个人的成功靠谁?能够翻转人生的,只能靠自己。

▲中学生认真记录
450美金与3:1的命中率
高中毕业后,杨永斌考上了台大,不过令他也觉得有趣的是,在填志愿时,原本一心只想去数学系念书的他,因为听信同学“土木工程毕业以后收入高”的劝解,懵懵懂懂地更改了志愿,就这样,他进入台大土木专业学习,相继获得本科和硕士文凭。
从大二开始,杨永斌就陆续给家里寄钱,“我的兄弟姐妹和父母,都是我最大的动力。”经常写信给父亲讲述自己学习的情况,让不识字的父亲开始想学认字,甚至学着写字给儿子回信,鼓励他要好好学习。
杨永斌说,父亲学写字的那一年,63岁。父亲的信,至今杨永斌都保留着,在演讲大厅的PPT上,还能清楚地看到父亲那不算流畅的笔画,字里行间里却充满了对儿子的鼓励与爱。
有了父亲的鼓励,读书和上进成为他人生的选择,“我喜欢去泡书店,主要是那会儿我想,能不能去美国读个土木工程学的博士。”记得念书最用功的时候,他借来录音机,一遍一遍磨耳朵。
听英语、考托福,好汉,还真的差点被钱“难死”。当时申请美国的学校费用不低,150美金一所,“别的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可以把注押在30所学校上,我没钱,不行。”经过精挑细选和充分的准备,杨永斌打算报了3所大学,“当时为了支持我读书,女朋友回去找我未来岳父要了450美金,我才总算报了名。”
最终,苍天不负有心人,他被康奈尔大学录取。
美国读书路收获的不止是知识
初到美国,杨永斌的人生就遇到了“挫折”。
首先,是自己满口闽南话腔的英语让博导听不明白,向谁学呢?杨永斌周围没有现成的老师,于是,每天看CBS新闻,学说一口正宗的美式英语,成了他20多年来第一次看电视的理由。
遇到写论文,论文的题目字典里根本查不到,想去请教博导,博导的一句话给他浇了一盆水:“是你还是我要写博士论文?”
常人遇到如此多的挫折,已经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但把妈妈那句“没有第一名就不要念”牢记于心的他,根本不会服输,图书馆记录了他博士生活的日日夜夜,从1884年到1984年百年间的相关论文,都被他查得非常透彻。
自然,这样的压力对于杨永斌来说也不小,他不想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带回家给夫人抱怨,于是他开始跑步减压,一圈、一圈又一圈,这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而他也用漂亮的学习成绩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赢得了博导的肯定与认同,同时,他把特征值中的重根、近似根的求解,和零根的意义利用桁架变成分析软件,对博导后面的工作很有帮助。
1995年,杨永斌参加悉尼大学钢结构大师的庆祝研讨会时,无意之中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博导William McGuire夸奖他是数学天才,并且说,一个好老师,就是很幸运能够收到很聪明的学生。
65岁还想念数学和中国文学
如今,作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荣誉院长的他,非常自豪于中国的土木工程发展,“最好的土木工程,就是在中国。”
而他,用65岁的年龄来和14、15岁的孩子们对话,满满的童趣、满腔的热情,真正感受到这位出走半生的老人,依旧是热血的少年。
2014年,杨院士的学生为他报名参加台北半程马拉松,坚持多年跑步的他,不但跑完了半程,还跑完了全程,“我学生吓着了,以为我出啥事儿了,没想到后来看到我在终点的照片,才打电话给我,事实证明我比他厉害,哈哈哈哈。”
“65岁能干什么?我觉得我还可以念数学和中国文学。”杨院士说起诗词来就像个孩子一样开心起来:“唐诗宋词,都值得我去好好学习。”

▲孩子们积极举手提问
人物素描>>
遵从于内心的喜欢
才能让你有长久的奋斗力
岁月留给杨永斌的,是阅历、是知识,赐予他的是活力和童心。
演讲还没开始,他就迫不及待地给同学们说,自己要去参观郭沫若旧居,所以演讲要长话短说,但他这奋斗的一生,如何短说?在同学们的掌声和座无虚席的期待中,讲座从最初的1个小时,一直讲了近2小时。
有同学说,杨永斌的故事,就像一部奋斗史,电视里的奋斗史有艺术的成分,而杨院士没有。退休后,他来到重庆,成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名誉院长,更重要的是,他对重庆的喜欢已经到了随时“推销”的地步:“我在重大等你们来念博士,那会儿我应该80来岁,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的生活,80岁的时候见到你们。”
他奉劝南渝的学生,不要被手机和网络主宰,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成为人生最美好的模样。
“日绕二桥九公里,迎面跑着步履轻。潺潺溪水低声诉,耳中老歌怀丽君。”这首诗,是描写杨院士在家乡跑步的场景,花甲之年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人生进入老年的开始,而对于杨永斌,却像年轻人一样,迈着轻盈的步伐听着不朽的老歌,在人生的道路上拼搏、奋进到底。因为,只有遵从于内心的喜欢,才能让他有坚持的动力。
编辑:谭旭




请扫码关注
官网:http://www.cqnyzx.cn/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桥北一路1号
近期热文
?一校四点,联合备课|三校初二年级数学组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琳琅美食何处有,人间至味在南渝?青春风采,献礼南开|南渝中学第二届校运动会隆重举行?数学教育的挑战和机遇|中科院院士张景中做客“南渝讲坛”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