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穿过一条小小的花道,然后向店门口慵懒的花猫打个招呼,再停下脚步看一会水中嬉戏的金鱼,仿佛美好在这里开启。如果有时间,或许可以到植物园西门对过的房家艺术村,去感受颇有些文艺气息的春的万物复苏,夏的树影斑驳、秋的凉风习习与冬的银装素裹。
如果白天走进房家艺术村,也许觉得它是静谧的、恬淡的。婚纱店的摄影师带着相机与祝福出了外景,后厨忙碌的梦火塘也不会飘出夜晚独有的袅袅烟火气,至于那个公司外形长得特别像酒吧的粮匠,也只有在中午和下班时分,才能知道原来这是个餐饮公司;还有在睡梦中没有醒来的西街走廊以及在工作室中忙忙碌碌敲着键盘的我们。
但若是等到夜晚,仿佛整个艺术村都活跃了起来。西街走廊与Coco酒吧偷偷地开了门迎接着这座城市的“夜行者”;鼓手敲击着坚贝鼓,鼓点与欢笑声汇集在一起,奏出夜晚的乐章;还有那些不知名的食物香气,也能在你走一圈之后知道是从哪家飘出来的;也许,晚归的摄影师会偶尔心血来潮,用相机记录下这夜晚。
在城市里,或许很少有像房家艺术村这样更令人心动的地方了。而从这里刚刚诞生之时,或许就注定了会为淄博带来一个如此多彩的空间。
往事
房家艺术村1号大院,这里偏安于淄博这座城市很不起眼的角落,往东隔着玉龙河和世纪路,往北是火车道,往南是几个规模不大的小区,不熟悉的人要仔细寻半天才能找的到。
这里的规模不大,只有区区十七八亩土地;这里的道路略显狭窄,有的路面还有些颠簸不平;这里的建筑非常的普通,一路走来,沿街的商铺已经陈旧,有的是八九十年代的平房,有的是农村的院子;而沿着玉龙河道旁的绿化带北行,继续北行,转角处到了一号大院,便是眼前一亮的感觉了。
就是这个偏安在淄博城市角落里的房家艺术村,竟颇有些北京798的味道。这里聚集了一批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室、文化创意公司和餐饮店坊,集结了一群有梦、有趣有情怀的人,这里的人们习惯把这里称之为“大院”,一种溢着老街坊的感觉的称呼,亲切而自然。
房家艺术村1号大院的前身是一片旧工厂区。2010年前后,因为产业逐渐衰落,厂区转型成了大势所趋。2013年,几个文艺工作者来到此处改造了废弃的仓库作为个人工作室,渐渐使整个园区文化艺术村初具雏形,彼时,这里还聚集了一大批酒吧和特色餐饮,一时间成为淄博的时尚潮流打卡地,小资、文艺、个性、潮流,房家艺术村的标签由此确认,一直延续到现在。
建筑
小资和文艺的标签,得益于建筑的独特个性。
房家艺术村的建筑,一部分是旧厂房改造,一部分是农家院改造,还有一部分是陆陆续续私家定制,大院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经营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进行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因此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建筑结构、立面和造型,几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人在其中,颇有些一步一景的趣味。
当建筑成了一道道风景,整个大院便有了抹不去的亮色。独特的造型,总能蓦地跃进人的视界。
有带外庭院的,办公室窗外的柿子树下,红色的鹦鹉说个不停。有内庭院的,面积不大的一方院子,满满的惬意随处可拾。还有二楼带平台的,似一处难得的空中花园,别有一番风景。
业态
空间与建筑之美,匹配的是业态的多样丰富和创意生机。
大院里,既有人数近300人的公司,也有两层楼三间房的工作室,更有十平米左右的文艺小店。有意思的是,大院里的诸家都一个很让人记得住的名字,而名字本身,也成了一道道风景。有时候转角遇到的,是会心一笑的创意:以为是一家烘培作坊的叫猴面包的店,其实经营的是非洲鼓培训;名叫“铁公鸡”的餐饮店,是地道的内蒙铁锅炖。
目的性消费的业态,这是大院里经营业户的普通特性。目前经营的业态包括特色餐饮类、艺术培训类、文化与广告设计、空间设计类、文旅休闲类、婚庆摄影类,这些都是目的性消费很强的业态,口碑相传、老客户重复性消费和圈层销售,是大院很多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附: 一号大院公司名录
动线
如果说大院有些北京798的味道,但或许只是一些美好的愿望而已。不大的占地规模,不多的经营者数量,不强势的入驻品牌,使得大院不可能真正有798的端庄大气、大家风范,她更像是藏在深闺之处的小家碧玉,精致而灵动,惬意而优雅,用不一样的形式点缀在这座城市之间。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里不是沿街房,但涵盖了许多创意餐饮小店;这里不是写字楼,但不乏商务办公的公司;这里不是商务聚集区,却也有宾馆旅社——这些看似不怎么搭配的业态融到一起,倒也毫无违和感。
与建筑的丰富性不同的是,大院的动线非常简单,两纵三横回字形闭环,东西两侧经营户的门全部朝院内开,中区的几栋建筑面积较大坐镇中场;这样的动线排列一方面使院内建筑拥有了很强的独立性,保证了业态之间互不干扰;同时用最简单的方式将建筑规整的串联在一起,保持了规范和统一性。笔者以为,这样的动线,其实非常适合这种规模不大、地形相对方正的地块,现在很多园区的规划设计,动辄追求规划复杂动线,却未必有这样的合理和实用。
房家艺术村1号大院的门口,挂着“新阶层人士联络站”的导视牌,或许是大院经营者的最好标签。
而“大院”这两个字,或许很少再有地方有这样的称呼了。如果说,我愿意把这里看作是一个商业体,看他的建筑业态和动线;但更愿意把他视为淄博的798,因为,一座城市,其实需要一点这样的文艺范儿,哪怕只有区区的三五十亩地儿……
(本文数据由山东三千甲传播有限公司提供)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