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思源堂的前世今生
思源堂,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位于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卫津路94号),现为医学院教学楼,建筑面积3592平方米。该建筑始建于1923年,1925年落成,1937年遭日本侵略军轰炸受损严重,是轰炸后南开大学唯一幸存的建筑,1946年南开大学复校后重修。它不仅见证了南开大学的百年沧桑,更是中华民族英勇抗战、坚韧不屈的见证。
追溯思源堂的诞生,里面蕴藏着一段有趣而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位与思源堂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当时的南开大学化学系系主任邱宗岳教授。邱宗岳出生于浙江省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5岁进私塾,1905年应秀才考试,名列县榜榜首,16岁转学新学。1910年考取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赴美留学。邱宗岳1920年学成归国。深受张伯苓校长教育救国精神的感染,1921年,他来到建校刚刚两年、待遇较低的私立南开大学任教,并创建了化学系,任主任。这是继北京大学之后,我国建立的第二个化学系。
1922年12月初,美国罗氏基金团(即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南开大学参观考察。他们听了邱宗岳用英文讲授的普通化学课。邱先生授课水平之高,令罗氏基金团十分震惊,认为南开大学教学质量不同寻常,毅然决定捐款12.5万元,为学校建设科学馆。全校师生兴高采烈地相互传递着这一喜讯:“邱先生的一堂课换来了一幢楼!”不过罗氏基金团捐款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国内筹得另一部分。张伯苓校长正在为难时,袁世凯的婶母袁太夫人知道了这件事后十分着急,立即命儿子袁述之认捐。一向热心教育事业的河南企业家袁述之奉母命捐款7万元。
南开大学私立时期的建筑几乎都是靠捐赠建成的——张伯苓校长一向自称“化缘的老和尚”。思源堂的“思源”二字取自成语“饮水思源”,以此纪念捐助者。思源堂楼梯的正中,有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这座楼建成的经过。
思源堂是个培养人才的摇篮。化学家伉铁镌、植物学家殷宏章、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刘晋年、江泽涵和陈省身等大师级学者都曾是思源堂里的莘莘学子,在那座教学楼内度过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思源堂现状保存良好。2013年8月12日被南开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南开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南开大学思源堂申报“国保”成功。
思源堂是曾经的私立南开大学辉煌的象征,见证了南开百年风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英勇抗战、坚韧不屈的象征。
南开文化旅游智能服务中心出品资源来源:综合整理自南开大学官方网站等网络
图文编辑:李玮
审校:赵猛
关
注
我
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