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
北美遇冷后,李安还有一个技术进步的祖国
作者:鲁大师
支持:远川研究
2019年10月11日,李安的第10部电影长片《双子杀手》在北美上映,由于电影采用了“4K/3D/120帧”的格式进行制作,预算成本高达1.38亿美元。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这部电影的全球票房至少要拿下2.76亿,才能收回成本;至少要突破3亿以上,才算开始赚钱。
但从10月17日北美首周票房来看,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双子杀手》只有2801万美元入账,专业影评“烂番茄”的新鲜度仅为25%不说,美国豆瓣IMDB也打出了5.7的低分,票房、口碑两条线均相继扑街。美国《福布斯》杂志给出的鉴定意见是:
故事俗套、剧本缺乏新意。
威尔·史密斯也救不了《双子杀手》
作为当代最知名的华人艺术家的李安,是少数美籍之外能够两拿奥斯卡并创造市场爆款的电影大师,从早期的“家庭三部曲”到誉满好莱坞的《冰风暴》《断背山》,都是“站着挣钱到腿麻”的典范。哪个老美敢说李安不会讲故事,性质不是“排华”,但肯定比“排华”恶劣。
而这次好莱坞舆论敢对《双子杀手》的内核狂轰滥炸,是因为李安确实把主要精力都拿去推了另一件事——技术,以至于推到了顾此失彼的程度。
在电影技术这件事上,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讲过一句现象级的装X金句:
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而在3年前的李安身上,真理的规格已经从24调升至120。在这个专业同行无人问津的烧钱领域,李安孤独地做着马斯克式的实践:
这种标准很好,观众会被3D和更多的数据、细节围绕。这当然很恐怖,大部人不想去尝试。但它还给了我们更多可以使用的素材。我们有着40倍的数据,这意味着40倍成功或失败的几率。
在今天,李安口中的这个二分之一选项再次应验,朝着一个血本无归的方向。至于失败的原因,类似一位200斤重的女歌手带着一副天使嗓音去参加飙歌比赛,台上导师却集体失聪,最后只看到了她的脸。
《双子杀手》主打的是视觉特效,但全美只有14家电影院能满足120帧的3D放映,且分辨率只能达到2K,即4K的一半。美国包括IMAX在内的高帧率院线,基本维持在60帧的播放条件止步不前。
要么是2K/3D/120帧,要么是4K/3D/60帧,不是缺头,就是缺尾,真·纸老虎的美国院线翻来覆去也做不到4K/3D/120帧的效果。
美国观众没爽成,可倒苦了华人之光。李大师放出的明明是露点照,但美国人只看到了马赛克,然后还一通抱怨——“是艺术就不要打码,是色情就不要上传。”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2016
2016年,上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北美公映时,李安就已经上线了“4K/3D/120帧”的模板,与其适配的放映系统被称为“CINITY”。当时,全世界只有5块银幕能实现这项技术,其中的2块还在大洋彼岸的中国。
在现实条件的“助推”之下,一向客观公允、尊重艺术的美国媒体赋予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项金光闪闪的勋章:
好莱坞最赔钱的5部电影之一。
有人说“4K/3D/120帧”是“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人说用“敦刻尔克撤退”形容更合适,还有人把65岁的李安比做“推巨石的西西弗斯”,提前帮他预约了一份百年孤独。无论哪件比喻,都指向了同一件事,即李安这次凶多吉少。
好莱坞是个名利场,不会容许一位名导在同一条河里疯狂踩踏,美国人但凡能看到第二个李安,眼下这个李安可能连执导《双子杀手》的机会都不会有。而对李安来说,连续亏本的弊端显而易见,这将意味着他心心念念的“120帧”拳击史诗项目《马尼拉之战》陷入无限期搁浅的巨大尴尬。
在新作的北京点映现场,李安罕见地在采访中显露疲态:
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李安的问题或许是,他在一场技术革新中走得太超前,以至于看上去更像是过时。全美更青睐的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说:“我希望人们遗忘技术,就像你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不是银幕而是影像一样,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它本身消失不见。”
《阿凡达》里的视觉奇观
卡梅隆这么说的同时,全世界观众还是在《阿凡达》里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技术,然后真金白银地让它赚得盆满钵满。而“更实诚”的李安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让新技术润物无形这一环节十靶全中,却迎来了美国主流市场的漠视与忽略。
对于电影艺术家来说,让新技术先落地,而后才会激发灵感,成就一个新的题材甚至类型。但对主流电影厂商来说,依附在“CINITY”上的那套高帧率技术是相当不必要的,普通3D乃至2D的电影如果已经大赚,何必摸着石头过河,鼓捣一桩成本与风险双高的坏生意?
时下的北美票房冠军《小丑》,无疑提供了一个经世致用的模板,扣除7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1.2亿美元的宣发成本+9700万美元的其它费用共计2.87亿美元后,它尚能盈利4.64亿,几乎可与《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的5亿净收入分庭抗礼。
而相较漫威系列被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科波拉痛批“不配称作电影”的窘境,同为漫改片的《小丑》却在威尼斯电影节斩获主竞赛单元的金狮奖,IMDB评分更高达8.8分,把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那部《搏击俱乐部》都挤出了前十俱乐部。
投资人一定更青睐这种把口碑人气和大众金元一股脑吸进电影院的文艺制作,而不是钟情一件在好莱坞过时片种(传统动作片、传统科幻片)的外壳下悄然开启的技术魔盒。
20世纪最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早说过:
新媒介都会吞吃旧媒介。
保守持重的好莱坞深谙此道,所以它在1920年代研发3D、1950年代发展3D后,就坚定不移地效仿了古代中国人之于火药的态度,选择让这项新技术数十年如一日地原地打转。
原因很简单,“4K/3D/120帧”的视觉革命,必然会带动拍摄成本与票价的水涨船高,电影的技术越进步,电影本身也就越远离大众市场,逐步沦为戏剧、话剧之类的小众艺术。在一个艺术家对纯粹触手可及的时代,对于普通的小镇青年来说,想体验过把瘾的娱乐或者节能约会模式,恐怕都不可能再将电影作为首选。
李安与高晓松在中国点映现场
于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的3年前,美国支持“CINITY”的银幕尚有2块,3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是0。一个僵化、制式化(李安语)的好莱坞,不会允许一个黄皮肤的外来人制定新玩法,充当搅局者,没有高帧率的片源出现在市场,“CINITY”的标准银幕只会沦为存灰的摆设。
而太平洋另一边的中国内地,已有30家影院能够不打折扣地基于“CINITY”放映《双子杀手》,数量已列全球之冠。这一现实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用10年走完了别国电影市场几十年的发展路径。
虽然观影习惯的滞后与放映终端的超前已经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但换个角度看,中国市场的确筚路蓝缕地开辟了电影技术革命的唯一一块实验田。
这一次,《双子杀手》的全球票房能否后发制人,全仗内地的消费市场能否买单了!在高帧创新的路上,李安导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背后还有一个技术强大的祖国。
唯一的疑点只剩下:咱的技术都能帮在北美市场赔钱的电影回血了,为啥还三天两头地冒出“技术问题”?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