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部电影,6月27日突然撤档,10月22日突然官宣三日后上映。
上映首日票房破亿。
评分同档期第一。
等了四个月,第一时间看完,我只想说,它值得——
《少年的你》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真正的不同于以往青春片的青春片。
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生猛。
大部分青春片会告诉你未来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而《少年的你》则告诉你青春并没有你想像得那么美好。
01一念天堂、一念小北
故事开始于一场校园自杀。
高考前夕,一个女学生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声巨响,引来全校师生的围观。
面对有人堕楼,所有人只顾着拍照发微信,唯独她走上前为死者盖上衣服。
这个人叫陈念(周冬雨 饰)。
她是一名高三学生,父亲在她的生命中长期缺位。
但生活却从来没有厚待过她们母女俩。
每日都有债主临门要债,母亲只得东躲西藏。
面对这种日子,陈念只能忍,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扑在读书上。
因为她知道高考是她唯一可以跳出去的机会。
她从未像现在这般渴望过成长。
但有时生活不会因为你足够悲惨就会开始体谅你。
校园霸凌,开始从自杀女生转移到陈念身上。
原本自己只想当一个小透明,踏踏实实地参加高考。
母亲躲债的事本来应该收获大家的同情,却没想到收获的是大量嘲笑声和排挤。
如果只是这些,陈念带着耳机装作听不见就可以了。
但偏有几个女生不想让她好过。
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她欺辱,陈念就能一忍再忍吗?
前进的道路上会有阴影,但你抬头,仍然会看见阳光。
对陈念而言,小北(易烊千玺 饰)就是那一束光。
小北的人生比陈念还要悲催。
父亲抛弃他们母子俩,最后连母亲也离开了他。
十三岁辍学,在倒卖手机和打架中野蛮生长。
一个好学生,一个街头混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次陈念放学路过,目睹小北被其他混混围殴。
一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她想打电话报警,却被混混抓住。
最后被迫和眼前这位被打得看不清模样的少年接吻。
从此,两人的命运发生了交集。
同样生活在不幸中的人,开始相互依偎,报团取暖。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成了两人之间小小的承诺。
但生活再次展露出它不留情面的一面。
两人的成长之路,依然荆棘满地。
18岁的夏天,他们提前尝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
02
年少的你,很了不起
一部《七月与安生》,让很多人认识了导演曾国祥。
人们惊叹于一个男人竟然可以将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拍得如此细腻。
这次的《少年的你》延续了曾国祥对人物细腻情感的刻画。
集中体现在各种怼到脸上的面部特写镜头。
大多数情况下,陈念的脸给人的感觉是恨。
周冬雨自认和陈念这个人物反差很大。
自己是一个性格直率,有什么说什么的人。
但陈念不是,遇事她只能选择忍,一直憋着,她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摆脱现在的生活。
忍并不是懦弱,而是倔强,是心中有一股强大的信念支撑着她。
就像《圣斗士》中打不死的吴小强,每一次被打趴下,咬咬牙站起来,拍一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前进。
周冬雨很好的诠释了陈念身上那股韧劲。
尽管她24岁就已经拿了影后,但很多人还是会评价她是“最差的谋女郎”。
这次在《少年的你》里周冬雨终于跳出了因外貌受限于某一类角色的限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
有一处她的表演让我无可挑剔。
当从郑易(尹昉 饰)口中得知小北要被判刑后,她转过身,开始哆嗦,佝偻着背。
她明明只是一个即将成年的少女,但此刻的她却更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妪。
那一瞬间,她知道自己输了,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她能忍着不哭,但她却为小北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自己迫不及待想长大,然而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比自己想象中要残酷得多。
这个细节处理彰显周冬雨的演技。
不夸张地说,这一次她的发挥超过了她之前所有的作品。
“谋女郎”这个标签,是时候该摘掉了。
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陈念,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小北。
对于易烊千玺,我是心服口服的。
他几乎完成了近乎完美的大银幕首秀。
在这部电影面前,《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他只不过是小试牛刀。
有一张能够经受得住大银幕的脸,是老天爷赏饭吃。
好的演员通常都带了一张写满故事和适合大银幕的脸。
说实话,易烊千玺这一次经得住大特写的凝视,完全吃下大银幕,出乎我意料。
当时拍这部戏的时候,他只有17岁。
一个平时在大众面前光鲜亮眼的男生去演一个整日打架斗殴,但内心很温柔,有担当的混混。
如何让观众相信眼前的是小北而不是易烊千玺,是摆在易烊千玺面前的一个难题。
他虽然不曾拥有小北那般坎坷的成长经历。
但他也品尝过和小北类似的孤独。
小小年纪出道,在粉丝还没有认识到他的好的时候,很多人攻击过他。
易烊千玺正是懂得了那个不被理解的孤独,才能将这份感受融入到小北这个角色当中。
所以,在一个又一个小北眼神的特写中,你看到的不是一双空洞无物的眼睛,他的眼神里是有思想有东西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审讯室那场戏。
头顶上的灯光照出小北棱角分明的脸。
从他的脸上你能看到少年气、稚气还有故作镇定的伪装。
但从他的眼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那股韧劲,那一份坚韧的力量来源于陈念。
小北本来已经习惯了黑暗,习惯了孤独。
家住在一个高架桥下的一个废弃防空洞旁,连正常在街上走着都会被警察拦下查看身份证。
至亲抛弃了他,这个社会也从来没有接纳过他,直到遇上了陈念。
陈念就像一道光,照耀着身处阴沟的小北。
飞蛾为什么会扑火,是因为在黑暗中待久了,一点光亮也可以让他甘之如殆,奋不顾身。
成年人只看利弊,权衡取舍后早已没有不顾一切的勇气。
但少年可以,“只要你赢了,我就不算输”。
即使活一个也好,哪怕骗过全世界也无所谓,那份少年意气怎能不为之动容。
编剧张冀看完《少年的你》评价易烊千玺:
你是一个演员不是一个偶像。
03
直面黑暗、走向光明
《少年的你》比《七月与安生》的命题要大得多。
有少年成长,有高考群像,有校园欺凌。
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电影始终保持克制,没有试图占领道德制高点,也没有靠角色卖惨来赚取观众的眼泪。
它所做的是不加修饰地将校园霸凌这个话题不加回避地摆上台面。
这比起去年那部号称“首部关于校园霸凌题材的青春片”,实际只是无病呻吟的疼痛式青春片强得不要太多。
校园霸凌牵涉的层面有很多,导演通过镜头一一触及。
施暴者的飞扬跋扈、受害者的心理创伤、旁观者的冷漠无情,还有各自背后的家庭阶级差异。
从校长到老师如何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后不了了之。
老油条刑警和热血青年刑警之间关于校园霸凌看法的分歧引申出法律和人情之间的拉扯。
这一切《少年的你》没有选择视而不见。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绝对不应该只是主题先行,空洞说教,而是需要有好的故事和细节去填充。
《少年的你》做到了,虽然电影最后没有给出校园霸凌根源的答案,但这个答案不应该也不可能靠一部电影就能给出。
它能让观众看后细细回味,引起思考,就已经是成功的了。
对于没有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电影里的每一帧镜头都触目惊心,看的过程如鲠在喉。
对于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电影里每过一分钟都像是劫后余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有陷入泥潭的时候,如果那个时候有人愿意伸出手,拉你一把,也许你也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不至于放弃这个世界。
沉默很容易,冷漠也不难,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
但如果发生在你身上的话,你也希望所有人都对你袖手旁观吗?
我们这个社会难道已经变成电影里陈念口中那个“不敢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社会了么?
这个社会,不该这样,生而为人,不该这样。
去年夏天,一部《我不是药神》将焦点放在老百姓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痛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如今《少年的你》让更多人关注校园霸凌,直视青少年暴力问题。
它拍出了少年该有的当担,直面了现实的困境,最后不忘给予了走出的勇气。
小北守护着陈念,而这电影守卫着广大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