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一定戴上耳机 花上几分钟时间静静倾听与阅读)
近来,年仅 25 岁的韩国知名女星雪莉选择以上吊自杀的方式,悄然离开人世。
据悉,她在生前即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近几年,韩圈被爆出得抑郁症的 idol 似乎越来越多。
抑郁症这三个字,从早几年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到如今,因为这个疾病而离开我们的年轻生命越来越多。
似乎慢慢的,抑郁症这三个字越来越熟悉了。
在雪莉之前,知名男团 SHINee 成员金钟铉的死亡,也令无数粉丝心碎。
也仅仅只有 27 岁的他,在公寓内烧炭自杀,经抢救无效不治。
所属经纪公司 SM 娱乐证实该消息,次日,乐队 Dear Cloud 主唱 Nine 公开金钟铉的遗书,提到自己 “从内心开始出现了问题”。
“想展示我真正的样子”
“后来有了这个是不可能的判断”
“大家对于我是什么样子的人,
好像并不在意”
有人曾说:“日韩的 idol, 其职业性质就是出卖幻想,给粉丝造梦。”
这间接的导致多少的偶像,倾尽所有的努力,“造出”一个他人喜欢的自己。
偶像这一个群体,他们的职业,将外界对他们喜爱甚或不喜爱的声音,加大了音量一遍一遍循环播放着。
而我们每个人,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在真实的自我与被他人认可的自我之间来回撕扯。
平凡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努力着、奋斗着、挣扎着,渴望外界的认可。
当关上外面世界的大门,在一个人的房间里,卸掉所有,缓缓坐到床上,恍惚间已经忘记真实的自己的样子。
我们一直在努力生活着,可是却一不小心,把真实的自己弄丢了。
金钟铉的一位朋友接受采访时,被问到金钟铉患了抑郁症的原因的时候,他是这么回答的:
“他总觉得自己达不到周围人的期望
想做的更好,但是觉得能力好像不足。”
“感觉随着年纪增长
会一直在往后拖,感到很辛苦。”
钟铉在最后的短信遗言里写到:
“到现在为止真的很辛苦。”
“请将我送走吧,对我说一声辛苦了。”
于是,抑郁症夺取了他年轻的生命。
据说,全球每 25 人中
就会有一个抑郁症患者
▼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也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如果你关注抑郁症,你会发现,每当有人因抑郁症自杀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阐述自己的抑郁症。
阐述他们不敢表达自我,不敢面对自己,不敢和自己的抑郁症作斗争。
尤其在传统观念里,很多人甚至会以抑郁症为耻,羞于启齿,不敢告诉他人,也不敢去看心理医生。
因为身边总会有各种各样异样的眼光,也有人冷嘲热讽。
甚至很多时候最亲近的家人、朋友都无法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矫揉造作。
▼
你听过,抑郁症患者的内心自白吗?
“我并不脆弱,我只是病了”
“大概只有我们抑郁患者自己,才知道不被理解的杀伤力”
“面对你时我很潇洒,转过身去我想自杀”
“我不该与这世间碰撞”
“我时常躺在床上,像座孤岛一样,盯着一个微弱的光源发呆”
正常人长期处于心理上巨大的压力中,又频繁在生活中受挫,而事情又足够大时,记忆就会被迫保存。
而重大的事件在记忆中的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而又持久的负面情感体验。
最终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很多人会期待药物可以帮助他们神奇地从抑郁中走出来,但有时换来的,只有绝望。
尽管药物能帮你缓解症状,但潜在的失败感,自卑感仍然存在。
其实有部分人会觉得,患上抑郁的人不够尊重、珍视生命。
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太少了,觉得他们不过只是
“想太多”、“心情不好”、“没事找事”
“矫情”、“内向”、“承受能力太差”、“过几天就好了”。
你似乎很了解他们
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抑郁症患者的世界
▼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缺乏快乐。
更确切地说是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
知乎上曾有人这样回答:“你知道抑郁是什么吗?“ 这个问题。
“我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仇视对象,也不觉得世界对我有多么苛刻。我眼里花是花,云是云,温柔是温柔,热烈是热烈。各种标准上我都是一个四平八稳的正常人。
我会笑,可我没有快乐的能力。
花只是花,云只是云,温柔只是温柔,热烈只是热烈,而已。
我讨厌这世界的很多部分。我喜欢这世界的一小部分。
但讨厌是讨厌,喜欢是喜欢。
它们是大脑的反应,而我是游离的。
情绪是身体的,和我没有关系。”
(节选自知乎李烤鱼耶作者的回答)
作家梓泉在自己的文章,《作为曾经的患者,认真讲讲抑郁症》里分享了自己曾经的经历。
“因为我在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我觉得,梓泉这副身体,不属于我。
它该高兴的时候,我感觉不到高兴。
它该悲伤的时候,我感觉不到悲伤。
不管做什么,都很累,很费劲。
我就像突然被迫去骑一辆处处生锈、沉重如铅的自行车。
那么它没了又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不要对我说什么死是解脱,我抑郁症发作时不会刻意去死。
如果死了,只是觉得活着太麻烦罢了。”
人们常说:“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唯一不怕的就是死。
抑郁症患者的部分症状还表现为:
“记忆力衰退的非常厉害。经常是说话说一半都忘记自己的下半句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说这话。“
渐渐遗忘、渐渐混沌。
甚至有躯体症状表现为:“腹泻、便秘、尿频、出汗严重、心悸、头晕、脱发、身体出现莫名疼痛等等等等。”
有人说,抑郁症患者最怕听到的话就是:要努力啊。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晚年》里这么写道:
“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
可正月里有人送了我一套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作为新年礼物。
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那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其实许多抑郁症患者都是温柔善良的人啊。
他们承受着不被真正理解的痛苦,却因为不愿辜负周边人的爱意,在这个世界“孤单地”苦苦支撑着。
他们没有不努力,他们真的很努力了。
只是很多时候,努力对他们来说,像是终会回到情绪原点的绕圈。
生命仿佛进入了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死循环,每天都仿佛度日如年。
只要你不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你就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他们心理上不受控制、不胜折磨的苦痛。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是病,就代表不是普通人可以解决的。
他们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是被盲目而无知地揣测。
媒体从业者童童曾在她的文章《走出抑郁的关键——面对真实的自己,不逃避》一文中说到:
几乎绝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共性。
他们习惯性地逃避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模式,并且并非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
它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运作,形成的自动运行的惯性模式。
也就是你无意识的在运行这个模式而你并不自知。
如果你没有察觉,终身都脱离不开此模式的桎梏。
任何一个人,越听从头脑、越活在头脑的模式和概念里,而忽略无视和逃避自己的真实内心,生命就会越来越没有生机活力。
越活越枯萎,越活越悲观、麻木、绝望。
人的身体从不会撒谎,它只呈现你的真实。
只有头脑和语言会自欺欺人。
那些你不快乐的经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你想至死逃避的东西,它们一点都不会被浪费掉,统统存储在你身体里。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各种不适或疾病显现出来。“
记得,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世界是许多简单的等式。
就像,“笑” = “快乐”。
成年后,生活中多了许多更加复杂的公式。
笑,可以被用来掩饰尴尬;被用来假装很好没关系;被用来谄媚讨好;被用来作刻意嘲讽...
慢慢的,“笑” ≠ “快乐” 这个新的等式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我们越来越熟练地利用 “笑容” 这把武器掩饰真实的自我。
在无意识中,越来越频繁地忽视自己最真实的情绪。
他人对我们的期望、工作生活的压力、人世的复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撕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最真实的自己推向阴暗的角落里。
仿佛活着的不是真实的自己,而真实的自己她被压抑、被打击。
她害怕地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只有无人的时候才敢出来透透气。
You learned to run from wht you feel
你学会了逃避自己真实的感受
that's why you have nightmares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做噩梦
不仅是生活的步步紧逼,我们自己也在时时“主动地”拒绝触碰自己真实的情绪。
考试考砸了,我们觉得自己太过于笨拙,于是回避她;
被领导当众批评了,觉得没有自尊,于是回避她;
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离去,我们实在太悲伤了,于是回避她......
不愿意触碰自己的情绪,不愿意探索自己的情绪,宁愿选择用欺骗和虚假对待自我。
长期没有与真实的自我对接、交流,于是我们越活越迷失。
▼
活得太沉重
常常逃避自己真实的情绪
常常逃避与真实的自己交流
不知道自己在往深渊走
发觉之时,早已深陷
▼
我们的情绪是会被歪曲或者压抑的。
所以与真实的情绪建立联系,就是在与真实的自我建立连接。
她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常说的内在小孩就隐藏在这里面。
学会感受真实的情绪,学会与真实的自我共存。
虽然可能 “真实的自己 = 不完美的自己”
可能无法时时被他人认可。
但是我们本便不必在社交时总是将自己放在被评价的位置。
至少,“真实的自己 = 完整的自己”,而我们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有能使自己快乐的能力。
学会把世界放的轻一点儿,让一切自然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 IU 在雪莉离开后,说的那段话:
“开心的时候开心,难过的时候哭;
饿的时候没力气,生病的时候没能量。
这种自然的事情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生,
自然而然的接受。“
把世界放的轻一点儿,让一切更自然一点儿。
就如前文所说,我们有时常常陷入自己的某种惯性思维模式里。
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赋予它的情绪。
做真实的自己也是一件需要时常练习的事情。
因为建立价值观,建立一个正面的思维模式,都需要我们去不断学习。
我们要不断在生活中,努力觉察自己,离真实完整的自己,更近、更近一点儿。
▼
最后
多去觉察真实的自己吧
然后
轻装前行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