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瑞典学院给彼得·汉德克的授奖词
10月10日晚,万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双蛋黄”揭晓了答案。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在西方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作家,因为他曾多次公开支持前塞尔维亚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2014年彼得·汉德克获得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国际易卜生奖,导致评委会某些成员因不满评奖结果而辞职,极权主义研究者Bernt Hagtvet指责这是“史无前例的丑闻”,甚至认为“把易卜生奖颁给汉德克就等同于把康德奖颁给戈培尔”。当汉德克抵达奥斯陆领奖时,在场有一批示威者向他抗议。不过另一方面,2010年获奖者约翰·弗斯(Jon Fosse)则表示欢迎这个结果,他认为汉德克是个杰出的获奖者,而且认为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他发表剧作《卡斯帕》,在剧中汉德克描绘了主人公没有语言无能为力地任外部世界摆布和有了语言而成为其奴隶的整个过程,全剧65小节,像是一场“语言刑讯”,里面有斗争、规制、教化、催眠、折磨、惩戒等等,表现了一个现代人被社会语言秩序异化的过程。
在西方世界,《卡斯帕》的影响大大超过《骂观众》。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19世纪纽伦堡的“洞穴人”卡斯帕,他在语言上尚未开化,他并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在汉德克看来,不知道语言是什么,就不会知道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也许语言是世上最糟糕的一种法则,你甚至可以说它是某种“独裁”。直到《卡斯帕》诞生50年后的今年,汉德克依然对这个富有哲学意味和象征意味的主题充满兴趣,这让他想到今天的年轻人该如何面对当下社会机制,到底是世界毁灭了他还是他毁灭了世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问题。
汉德克1942年生于奥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父亲是德国军人,母亲来自斯洛文尼亚。1961年,汉德克进入格拉茨大学攻读法律,第一部小说《大黄蜂》的问世促使他放弃法律专事文学创作。进入1970年代后,他开始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先后发表了《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等小说作品。
插图来源:网络
本期主播:黎佳蕾 胡雪
编辑排版:卢馨羽 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