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碳的碳怎么算?按消费还是按生产?
阅读量:3835009
2019-10-27
净零目标风靡一时。它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气候变化正在发达国家的政治辩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虽然缓慢但肯定。在对冲基金经理、大律师以及学生和名人的支持下,本月,“反抗灭绝”的抗议活动使伦敦部分地区瘫痪数日。绿党现在是德国第二大最受欢迎的政治力量和主要反对党。大约57%的美国人和84%的自称民主党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随着舆论的转变,政客们正在采取新的政策来应对。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是设定目标,在确定的地理边界内实现“净零”碳排放。这些目标对他们有很多好处。它们易于理解、产生激励作用,并将促使各国将能源结构转向可再生能源。它们也有两个缺点。一个来源于“净零”。净零值意味着给大气中增加二氧化碳的同时,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然而迄今为止,从大气中减碳的方法未被证实是否有效。这种“大气减碳”的假设越被相信,需要削减的排放量就越少。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它们忽视了贸易的影响,这些目标通常低估了富国应负责的排放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和城市需要
让他们的假设更加透明,对他们的碳排放量采取更全面的观点。
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和100多个城市已经执行或承诺执行减碳目标,这些目标预计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大多数签署国是欧洲国家、小岛屿国家或富裕城市或地区。今年夏天,英国和法国成为第一个将目标纳入法律的大经济体。纽约州迅速跟进。这个想法非常流行,机场、商场、办公室甚至摇滚音乐会都争相加入俱乐部。
但大多数净零排放目标仅指目标设定实体边界内产生的碳。它们排除了与在一个地方产生消费但在其他地方生产的商品相关的碳。当一个英国人买了一部中国工厂生产的智能手机时,制造过程用到煤炭发电厂所排放的碳不算“英国产生的”;将南美番石榴运到纽约市的喷气燃料不算纽约排放的一部分。
如果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以生产为基础的净零目标,这些都无关紧要。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消费的碳排放量没有区别。但迄今为止,这些经济体设定的目标仅为全球GDP的六分之一。碳排放量巨大,占全球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与贸易流动有关。对于专注于服务业和进口大量制成品的富裕经济体来说,碳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差距尤其大。当采用基于消费的统计标准时,英国的排放量增加了五分之二。进口排放量使欧盟的碳排放量增加了五分之一,美国增加了十分之一。如果测量得当,纽约、伦敦和柏林等大城市的排放量将翻一番。
怎么办?最糟糕的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跨境贸易。这是因为贸易的碳排放量因每个产品的来源而异。例如,瑞典制造的中型电动车电池,使用大量可再生能源,排放350公斤二氧化碳。同样是波兰生产的电池,依靠煤炭,排放量超过8000公斤。运输方式也很关键,用飞机运输的货物也比用轮船运输的货物排放的碳多。
几乎同样糟糕的是,所有富裕国家都应承诺增加其假定的被动排放量,以与其碳消费量相匹配。这在原则上是公平的,但也会进一步增加世界对未经证实的碳测量技术的依赖。
世界需要转向碳排放更少的商品,而不管它们是在哪里生产的。这将要求制造业中心远离煤炭等污染严重的燃料来源,减少空运货物。一系列政策可能会加速这种转变。更温和的方法是标有碳排放量的产品标签可以让消费者考虑他们购买的产品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严厉一点的手段是,欧盟正在考虑对其进口的高碳排放的商品征收气候税。今天的净零目标总比什么都没有好。但如果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各国和消费者必须对其碳排放共同负责。
Climate change is taking a prominent place in the rich world’s political debate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s to set targets to reach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s within a defined geographical border.
These targets are easy to understand, galvanising and will spur countries to shift their energy mix towards renewables.
This summer Britain and France became the first big economies to enshrine targets into law.
vt. 把…置于神龛内;把…奉为神圣;铭记,珍藏
shrine
n. 圣地;神殿;神龛;圣祠
vt. 将…置于神龛内;把…奉为神圣
The worst approach would be an indiscriminate backlash against cross-border commerce.
对跨境贸易的不加选择的抵触。
cross-border:good vocabulory for international
At the gentle end of the spectrum, better labelling could prod consumers to consider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what they 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