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蒋韵
蒋韵,1954年3月生于山西太原,河南开封人氏。1979年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我的内陆》《隐秘盛开》《闪烁在你的枝头》《行走的年代》等,中短篇小说《心爱的树》《想象一个歌手》《完美的旅行》《朗霞的西街》《晚祷》《水岸云庐》等。曾获“赵树理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以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亦有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发表或出版。
2014年那个美丽的夏天,我们在伏羲划八卦、女娲补过天的永和县,召开了女作协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女作家走山西”的启动仪式。五年后的的金秋十月,也就是今天,我们来到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和顺县召开女作协年会。在这次会议中看到了许多陌生的面孔,我很欣喜,这说明五年来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今天我想简单讲两点。
蒋韵在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年会上
第一点: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学
就在本月的14号晚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怀中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李洱的《应物兄》五部作品脱颖而出,获得殊荣。评委会对五位作者给出了精彩的颁奖词,说梁晓声的《人世间》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徐怀中的《牵风记》闪耀着英雄之美、精神之美、情感之美和人性之美。他以超拔的浪漫主义激情,在雄奇壮阔的革命战争背景下,深情讴歌山川大地上生命的高贵、勇毅、纯真与飞扬,对人与战争、人与自然、人的超越与升华等文学的基本主题展开了新的诠释。金戈铁马与诗书礼乐交相辉映,举重若轻而气势恢弘。徐则臣以杰出的叙事技艺在《北上》中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陈彦的《主角》,以秦腔艺人近半个世纪的际遇映照着广阔的社会现实,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会合为声音与命运的戏剧,尽显大时代的鸢飞鱼跃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他继承古典叙事传统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立主干而擅铺陈,于大喜大悲、千回百转中显示了他对民间生活、精神和美学的精湛把握。李洱的《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创性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和顺蔡岭山秋景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最高奖之一,颁奖词中的一些关键词,比如现实主义传统、理想主义价值、浪漫主义激情,等等,给予我们鲜明直接的启示,那就是贴近现实,反映时代,反映当前人民的生活,以改革开放的社会潮流为大背景,或径直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汲取诗情、熔铸题材、提炼主题、创造人物的作品,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主潮、旗帜。这既是我们文艺政策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希望和审美选择。当代读者总是更喜欢读那些跳动着时代脉搏,把他们和作品中的生活和人物燃烧在一起的作品。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们具备对生活的充分认识并具备现实主义精神,但在小说技巧以及文字上略显粗糙,不过也就是因为它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感动读者,给读者以精神力量。这比起关在房间里纯粹地玩弄小说技巧而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作品来说,我们现在更需要鼓励那种热气腾腾的文学创作。现实主义天生具有探究时代与现实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学与现实、与人生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文学的核心灵魂。
第二点:作为写作者又该如何回应时代
今年4月12日,山西省作家协会第七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闭幕式上,杜学文主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道:今后五年,是充满期待的五年,是大有作为的五年,也是把山西文学推向新辉煌的五年。我们要把准方向,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优秀的作品展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并且为我们写作者提出了四个“要”——
要确立理想,为文学的繁荣追求不息,奋斗不止。我们选择了文学,就是选择了自己的别样人生。中国文学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将在我们手中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将为此而努力。
要表现时代,更加敏锐地感受时代的发展进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的心声愿望,更加深刻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时代的大变革中发现主题、题材、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和顺丰收景
要探索创新,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纳与借鉴外来文化元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思想资源、精神启迪,努力探索并形成既具有民族审美精神,又适应现代审美要求,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回答时代课题的审美范式。
要充实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放大自己的视野格局,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积累,不断净化自己的道德情操,多下苦功,多练真功,提升内功,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学姿态回应时代的要求?在这里,我想引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与大家共勉。杨万里在《山思江情不负伊》中写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讲脱离生活,再苦思冥想也难写出好的作品,只有走起来,走出去,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素材。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作品。在一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来自宁夏西海固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马金莲在发言中说:“火热而生动的生活总是在最广阔的生活当中,在最庞大的人群当中,文学的笔触始终贴着他们去书写,是最正确的选择,也是一个乡村出来的80后作家必须担当的责任。我的文字大多从儿童、女性视角入手,展现中国西部宁夏大地上回汉百姓的生活现状、人生故事和命运状况。我曾以一个乡村媳妇的身份在认真地生活,和乡村里那些小媳妇一样流汗流泪,上山下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认真而虔诚地对待生活和生活赠与的一切考验。后来进了城,而幼小多病的儿子只能暂时寄养在婆婆家里。这时候我就注意到,像我儿子一样留在老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竟然日渐变成一种常见现象。每当看到他们胆怯而忧郁的目光,我心里有一种疼痛在撕扯,换了他们是我的孩子,我是他们的父母,我该怎么办?从此我开始大量关注留守这一特殊群体,有空就往附近村庄跑,利用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了解情况,搜寻故事,捕捉细节,有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在督促我,得写写这方面的事情。我认识到,关注现实,书写现实,用深情优美的文字讴歌熟悉的家乡土地和人群,我这样的写作方向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继续坚持的。”
和顺太行大峡谷断裂带
马金莲用朴实的言语表达她的心声,这也让我深受感动。我想说的是,我们女作协的200多名会员,大多数来自全省11市的基层,而其中县乡村占了相当的比重,马金莲的写作方向和文学坚持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
2013年,在为“三晋女书”系列丛书作的《总序》中我曾经写道:“任何时代,都有信众,总有一些信众属于文学。对有些人而言,不管世界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时代和生活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小说和诗,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永远,是她们生命的意义。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打拼,无论怎样的艰辛泥泞都不曾使她们陷落的,是文学的救赎,尽管,文学不曾带给她们任何现实的功利和荣耀。她们是这样一群人,在一个不关心灵魂的时代,文学,给予她们灵魂。”
我们女作家协会的会员们就是这样的文学信众。年会以后,大家将返回自己的家乡或工作的地方,让我们铭记茅奖获得者李洱的这句获奖感言:“文学倾向于描述那些珍贵的时刻:它浓缩着深沉的情感,包含着勇气、责任和护佑,同时它也意味着某种险峻风光。作者和有经验的读者常常都会感动于此。”我以为,文学不仅要反映生活,也要照亮生活,以多样的创作手法表达对现实的理解。让我们继续点燃时代的灵感,创作的激情,挽起袖子,扑下身子,全身心创作,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风景,找到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故事,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乡的作品!
2019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