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学术动态(一)| 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之开幕式与大会发言(一)

学术动态(一)| 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之开幕式与大会发言(一)

阅读量:3855000 2019-10-27



开 幕 式
2019年10月27日上午,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江西南昌滨江宾馆隆重召开。

开幕式会场本次会议由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参会中外学者300余人,外国学者来自英、美、法、俄、加、匈等国家。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姚弋霞教授致辞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龚建文研究员致辞

叙事学分会会长傅修延教授致辞
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姚弋霞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龚建文研究员、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傅修延教授等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詹艾斌教授主持。
大会发言(一)

本场共六位学者发言,他们分别是理查德·沃什(Richard Walsh)教授、玛丽-劳拉·瑞安(Marie-Laure Ryan)教授、弗朗索瓦兹·拉沃卡(Francoise Lavocat)教授、申丹教授、赵毅衡教授以及赵炎秋教授。


理查德·沃什(Richard Walsh)教授发言
理查德·沃什教授在本次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人类叙事和人工智能叙事能力的标准》的演讲。作为国际知名叙事学者,沃什教授近年来对“虚构性”对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本次发言中,他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人工智能的叙事能力标准,也就是如何使机器具有讲述故事的能力。他认为,叙事能力不仅在于生产叙事话语的能力,也不仅在于重新排列行动者可能行动的能力,而在于能够使用一种特定的意义建构模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可称之为叙述逻辑的形式策略。作为一种意义建构活动,叙事所产生的意义核心是蕴含性的(implicitness),即讲述者需要从无穷的意义潜势中找到最相关和最连贯的意义,和自反性(reflexiveness),即讲述者需要具有反思能力。在蕴含性与自反性基础上,沃什探讨了处于具体环境中的人工智能行动者(即真正的机器人)之间叙事交流的出现与叙事意义的建构。
玛丽-劳拉·瑞安(Marie-Laure Ryan)教授发言
玛丽-劳拉·瑞安教授发表《人类化的物与怪异的物:论物在叙事中的主动作用》的演讲。瑞安是国际叙事学届知名专家,涉猎很广,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近年来,瑞安非常关注叙事中的”物“。本次发言中,瑞安关注非人类成分的叙事再现方式。她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以及萨特的《恶心》为代表文本,关注这些文本中人物与“物件”之间的关系:在《纯真博物馆》中,主人公着迷于物件的“物性”,显示出恋物癖倾向,而在《恶心》中,物件的“物性”则加深了主人公与世界的疏离感。瑞安认为,第一种对物件的体验是将物件进行人类化,而第二种则是将物件看做真正的非人类。在演讲的最后,瑞安还总结了物在叙事中可能出现的再现方式:恋物癖式的人类化、万物有灵论和拟人化、万物互联、美学维度与多样性等。


弗朗索瓦兹·拉沃卡(Francoise Lavocat)教授发言
弗朗索瓦兹·拉沃卡教授发表《关于虚构人口——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以及人口风格——一种新的叙事概念的研究》的演讲。拉沃卡首先回顾了西方人物理论史,认为传统的人物研究(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心理性)均着眼于单个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研究,而她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点,即“虚构人口”(fictional populations)。对小说中的人口进行统计,既可以揭示出某个时期特有的无意识偏见和习惯性歧视,也可揭示旨在造成惊讶、好奇和期待效果的特定叙事逻辑。最后,拉沃卡提出“人口风格”(demographic style)这一颇具新意的概念,并指出人口风格分析有助于人们生成关于一种体裁、一个时代、文学史和虚构作品本身的假设。

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发言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发表题为《双重叙事进程与叙事研究模式的双重化》的演讲。申丹教授认为,叙事研究者从古到今仅关注情节发展,而忽略了不少作品中存在的“隐性进程”。如果考虑“隐性进程”,我们不仅需要把单一事件结构模式更改为双重事件结构模式,也需要将单一人物形象模式、不可靠叙述模式、叙事距离模式、叙述视角模式等等都拓展为双重模式,如此有利于引导读者沿着并列前行的两个表意轨道做出双重反应,看到两种不同叙事进程的相互冲突、相互制约或相互补充。


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发言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发表题为《艺术中的“准不可能世界”》的演讲。赵毅衡教授认为,可能世界问题对于文艺学极端重要,文学艺术中的不可能世界与逻辑学中的相应概念非常不同。文学艺术的创造与解释具有强烈主观性,可以出现许多种类的不可能,如反常识不可能,分类学的不可能,反事实历史的不可能,叙述结构的不可能。文学艺术文本必然一方面与经验实在世界通达,另一方面深入“准不可能世界”,即逻辑上不可能,却在想象中可能。赵毅衡教授还认为,纪实文艺以实在世界为基础语义域,经常通达可能世界;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艺,以可能世界为基础语义域,经常锚定于实在世界;浪漫主义文艺也必须经常通达实在世界;奇幻文艺经常形成实在世界-可能世界-准不可能世界的三界通达;而谜题文艺则有可能通达到逻辑上的绝对不可能世界。


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发言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做了题为《作为符号的戏剧》的主题发言。赵炎秋教授在发言中提到,戏剧可以从符号的角度进行研究,戏剧符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与特点。他从四个方面探讨戏剧符号:其一、戏剧能指的一次性构成。戏剧能指的每一种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戏剧的每一场演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性。其二、戏剧符号具有多中介性,对中介的不同侧重对于戏剧符号能指的构建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三、戏剧符号与戏剧观众的关系。戏剧离不开观众,这使戏剧成为与现实联系最紧密、对现实反映最敏锐的艺术种类之一。其四、剧本能指与舞台能指的关系。戏剧从本质上说是舞台演出,剧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舞台演出的特点决定了剧本的视觉性和简约性特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叙事学公众号邮箱xsxgzhjx@163.com
文/张泽兵    图/陈静 李龙胜
编辑/张紫葳   审定/唐伟胜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