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爱情和婚姻逃不开的终极话题:个人成长

爱情和婚姻逃不开的终极话题:个人成长

阅读量:3857381 2019-10-27


爱情和婚姻逃不开的终极话题:个人成长
“出轨”是个什么梗?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到这个问题?
有人说,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之分,也有人说,很多婚姻关系其实可以修复。所以,“出轨到底要不要被原谅”就成了一个问题。
新精神分析有个观点:如果两个人出了问题,那么既不是A出了问题,也不是B出了问题,而是A与B的“关系”出了问题。这个理论适合任何类型的“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甚至学生和学科的关系…都适用。
我从来不想单纯的赞成某一种观点,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事实上,“关系”是人类最复杂的生活内容之一,而我相信,任何问题如果答案是“一刀切”的,那就一定会比较武断。
1.从不同的层面看待“出轨”
就像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一样,人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尤其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更是复杂至极。所以,人类的行为,例如出轨,也有其复杂的内涵,单纯的定义它其实非常困难。
“出轨”这个词,被定义为一个文化名词,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统称和变称。这个词汇,起源于交通名词,后来被引申到社会婚姻学中来说明一种社会现象,常指社会中男女脱离正常的道德准则去谋求非正当的感情、性的利益。
比较没有争议的一点是:从道德层面,“出轨”是被普世的社会道德所批判的。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人类共同为婚姻设计了一个“规则”,即“一夫一妻制”,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国家,剩下的国家都遵从这个规则。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框架,是出轨行为被道德批判的认知基础。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简单的以“对错”论出轨,就显得过于单薄了。“出轨”是一个行为,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需求。催眠师斯蒂芬·吉利根说过一句话:“表面行为或有好有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所以,从动力学的角度看待任何行为(也包括出轨),实际上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
2.出轨: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不少情感咨询当中,很多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追问这个问题的意义,首先是疑问和困惑,然后是表达一种情绪,其背后的语言是:凭什么!我对接受这个事实非常困难。
想知道“为什么”,就必须谈到心理,“出轨”这个词条,本身就属于“心理词条”的范畴。我们知道,任何行为背后都有情绪、认知、动机、需要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如果脱离心理层面只单纯的谈论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如果只谈论行为本身,那就单纯的用道德甚至法律去界定就够了,那样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对于看清和解决这个问题,单一角度会显得匮乏。
古人在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时候,有“论心”和“论迹”的区别。前者,说的是根据一个人的内心、出发点来看问题,后者则是根据他的实际行动、做事的效果来判断。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出轨的心理分析,至少包含十种甚至更多的原因。例如补偿心理(需求)、欠情心理、贪财心理、图貌心理、报恩心理、报复心理、好奇心理、享乐心理、相悦心理、互利心理等等。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展开。但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以追求感官刺激(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满足)为动机的身体出轨,二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心理出轨,如果两者兼而有之,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后者的范畴。我们主要探讨后者。
① 心理厌倦
心理厌倦是导致出轨行为最常见的原因。我们常说爱情需要保鲜,婚姻需要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跟心理厌倦不无关系。
第一,过度亲密往往是矛盾的开始。
人际之间的交往深度往往和“自我暴露”的程度紧密相关,在两性关系的最初,我们的自我暴露程度都不会太高,我们更多的以承接对方的情绪、行为为主要活动方式,这样无形当中对自己的“本我”需求有一定的压抑,随着亲密程度的增加,自我暴露也越来越多,“本我”暴露的也越来越多,两个成长背景和性格特征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相处,矛盾也就随之而来。矛盾多了,厌倦也就来了。
第二,距离并不产生美。恰恰相反,我们往往会因为距离过近而产生各种摩擦。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味着“边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自我边界,当自我边界被过度突破时,我们同样会产生厌倦和阻抗心理,这就是为什么过度亲密的两个人往往矛盾也越多的原因。
第三,丛林法则,狩猎心理。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而规则是社会化的产物。所以,人的心理一定包含着动物性,也就是原始本能。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男性比女性更易出轨,其原因在于其狩猎心理。
雄性动物想要获得更多的子女,往往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伴侣,设想一下,在远古时代,有两个男性,一个性欲旺盛,一个性冷淡,毫无疑问,前者的后代会更多。到了下一代,拥有前者基因的男性将会占多数,适者生存,性欲旺盛的男性会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胜出。虽然现代社会和远古时代大不相同,但是人的动物性的本质还是被保留在基因中。
性别差异是真实存在的,当然这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但是这种生物本能也是造成心理厌倦的一个客观因素。
② 年龄因素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发现夫妻之间,丈夫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妻子大约在37岁左右最容易出轨。年龄因素在出轨现象里同样不容忽视。例如当面临中年危机的时候,心理压力巨大,一些人格上不够强大的人,会选择使用逃避、转移等方式释放压力,这其中就包括出轨。再例如,在这个年龄段,热衷于追求社会价值的男性往往在事业上小有成就,进入到一个中年的倦怠期,这个倦怠期,既有对继续攀登向上的乏力感,又有想停下来休息片刻的得意感,在这样的阶段,寻求激情和刺激,有时候就会超越对“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而成为一个阶段的主要需求。
③ 人格
归根到底,所有的动机、需求、情绪等,归根到底都可以用“人格”来解释。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每个人活着的基本动力就是力比多和攻击性。力比多被翻译成性驱力,但它并不单纯的指“性”这个概念,而是泛指所有与温暖、积极、愉悦、舒适等有关的东西。显然,从这个角度来说,出轨——开展一段身体或心理的关系,是属于这个范畴的。另外,我们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把攻击性不断象征化和不断外化的过程。而“占有更多的资源(异性)”,其实也属于这个范畴,当然这是除去道德层面的攻击性表达。
刚才从人类的原始本能,解释了出轨的“合理性”。但是问题,很多人都会遭遇七年之痒,每一段关系都会经历从激情到平淡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出轨这种方式。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人格的完善程度。
刚才说到,攻击性不断象征化和不断外化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读更多的书等等,都是这个象征化和外化的表现,而且,是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如果一个人可以这样表达自身原始的攻击性,那么很显然这样的人的人格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但是那些靠出轨来表达攻击性的人,则在人格上会有明显的问题。
首先,是缺少面对真实的力量。我们总是说“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但是做到这句话的首要条件就是面对真实的勇气。
那些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无法应对家庭矛盾,感觉生活黯淡无光,而转向外求,寻求一段新的“关系”的人,肯定是缺少面对真实的勇气的人。换句话说,他们无力应对现实中实际的困境,继而寻求一种转移或回避的方式以达到“不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让自己内心获得暂时的愉悦”的效果。选择这样的方式,同时也是心理上的防御。
第二,很多人有“被动攻击”的人格。
所谓的被动攻击,就是指在关系中,你不能用主动地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而采用了被动的方式表达。这种被动的方式,就是不配合的方式。
很多女性在知道自己老公出轨的消息时,好像晴天霹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公一直在自己面前表现的非常顺从。这当然有女性本身缺少对人性复杂度的了解的原因,但同时,也很可能是因为伴侣是被动攻击型人格。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一件事他们答应的很好,但是做的时候状况百出,不是丢三就是落四,拖拖拉拉,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典型的被动攻击形式。而很多内心力量缺乏的人,他们不敢在明处表达对婚姻和伴侣的愤怒,继而转向用出轨的方式“攻击”对方,在潜意识里,这样的人,他们的人格是有缺陷的,而且在潜意识里,他们本质上是想“破坏”关系。
第三,内心有强烈的不满足感。
我们饿了就会吃饭,渴了就会喝水。饿和渴,就是我们吃饭和喝水的动机。其实人类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解释,当有不满足感的时候,就会驱使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很多人在得知对方出轨的时候会既困惑又愤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知道哪里做错了?这也是很多苦情剧中,被劈腿的一方反复吟诵的经典台词:“到底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在关系里,当然有可能是被劈腿的人也有自身的问题,但是导致这个结果从根本上说,可能更是出轨者的心理缺失。
如果一个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缺陷,那么这个人就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一种心理上的不满足状态。这个不满足状态,更多的指向ta的潜意识层面,而且是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今天想吃牛排,但是因为加班没有吃到,不满足,比如说,和女朋友约会,他自己提前了半小时到,心里想的是女朋友和自己一样激动,也会提前到达约会地点,结果女朋友迟到了半小时,虽然当时没有发作,但是内心很不满足,再比如开车走在路上,被一辆车加塞,非常愤怒,因为自己的驾驶受到了外界的干扰…这些能意识到或者根本在意识层面意识不到的“未满足状态”,会带给这个人对生活极大的挫败感。
有的人可能不理解,以上这些例子和出轨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出轨和刚才举的那些例子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是一个人的人格状态比较不完善,长期处于不满足状态表现形式。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一些出轨的人,就会知道无论配偶做什么,做的有多好(除非好到上帝的标准),ta的内心都是不满足的,都可能都会用出轨的方式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缺失感。
这样的人,一般在早年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父母恰当的对待,后天的人格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在后天会不断的处于匮乏的心理状态。
其实,所有行为都可以归结到人格上,而人格则是一个非常复杂,内涵范围非常广的概念。在婚姻中,不管是在采用出轨的方式逃避矛盾,逃避现实,还是寻求刺激和心理满足,这些都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因为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格,除了有自我本能,还意味着有更更熟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成熟,就包括使用社会普世道德接受和允许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3.应对出轨
关于如何看待出轨和应对出轨的问题,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也做过探讨。今天再简单谈一下。
首先,接受现实。如果说出轨的人是无法面对生活的真相的话,那么如果被出轨的人也一样无法面对真相,就是一件比较悲催的事了。
人格完善的首要因素,就是从“肥皂泡”中觉醒,接受真相。这些真相包括我们自己的不完美,伴侣的不完美,生活的不完美等等很多的层面和不同的纬度。“生活总是不能顺遂人愿”就是其中一个真相,而“伴侣有可能会出轨,婚姻有可能半路解体”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能要面对的人生真相,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相往往并不美丽,但是接受真相,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第二,出轨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让我们重新界定人际的边界。
很多婚姻的倦怠,都源于边界的模糊。这是导致很多婚姻问题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在两个人相爱之前,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地理和心理边界。爱情和婚姻,实际上是无法将这个人际边界抹去的,它的模糊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界限和期限,超过了,就必然带来悲剧。
在平时我们就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这个心理边界,当婚姻遭到变故,爱人出轨之后,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边界。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是否过分的侵入了他人的边界,干扰了他人的心理生活?同时我们也需要问问自己:是否被别人过多的侵犯了自己的边界?比如我们之所以那么悲痛,是不是因为我们对对方太过依赖?
第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格,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刚刚遭受出轨打击,悲痛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长久的沉溺,则一定意味着自身人格的不完整。
我们的人格只能趋向完整,但是做不到完全的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很多人在遭遇出轨后,过分强调外界的修复,例如减肥、旅游、交友等,用这种方式来“重塑自己”——这当然是有用的,但如果其中不加上人格的完整,则肯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多人格不够完善的人,都有依赖型人格,这样的人会使对方身心俱疲,同时,使自己置身于受害者地位,经常使用攻击、抱怨的方式对待对方,依赖越多,挑剔越多,控制也越多。这是一种典型的将自己的人生主动权交给别人的行为。
再比如,很多人是讨好型人格,这样的人眼里只有别人的需求,为家庭为孩子为老公活着,唯独找不到自己生活的价值。这样的人格,在讨好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绑架和吞噬。很多丧失边界的人,都在用“为你好”的方式吞噬着另一个个体。
再比如,有很多现代女性都会把自己当成女汉子,并以自己不依赖伴侣为荣。事实上,过分强调独立,实际上是一种人际的隔离,其背后是深层的恐惧。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更是构建一个人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关系中,必然会有交集、有争议,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离群索居或者过分独立,实际上是一种“爱无能”的表现。这样的人内心缺少安全感,缺少对人际的信任,这种信号也会传导到对方那里,使双方无法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需要知道:亲密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我们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同时又要拥有建立高质量亲密关系的能力。如果我们自身的人格日臻完善,那么是否遭遇伴侣出轨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因为不管生活发生怎样的变故,我们自己都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这种人格的完善,什么时候发展都不晚。
一段感情或者婚姻的失败是遗憾的,但是我们所有过去的经历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修炼自己,是永不过时的人生主题。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作者——赵山山
李少成教授职业咨询实操技术优秀学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导师——李少成
 心理导师—李少成 
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心理治疗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评审-督导专家;
国家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特约专家;
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中心主任;
得心心理创始人;
河北省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河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河北省女性心理服务协会常委;
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委员会理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隐匿性抑郁症的中年妇女距离
完美女人不一定是完美老婆
不被注意的哲理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原因分析
心理人生——无欲则刚
忘“我”心理人生:发挥自己的长处
你就是你
什么是浮云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