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蓝字 关注我们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的机遇、挑战、路径”学术会议,于9月22号在河海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江苏省内的社会团体、高校、科研院所等400多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参加会议。会议安排了六场分论坛,分别围绕医养结合与健康老龄社会、养老服务业、健康养老、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养老、养老政策与社会支持以及社区、性别与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开展研究与探讨交流,大会征集到论文215篇,其中评选出一等奖22篇,二等奖44篇。为及时分享大会学术交流成果,将分期推送会议部分分论坛专家学者的交流内容以及获奖论文的摘要。
二等奖
8.健康老龄化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周建芳 顾高纯
摘 要:研究基于科学性、可持续性、易获得性、可比性、敏感性和系统性等原则,采用敏感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选择与构建了健康老龄化指标系,采用改进的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研究进一步选用公开发布的统计年鉴或公报数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我国各省、市、区健康老龄化综合指数得分区间为[61,81],得分排名和分维度结构分析发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地区间、要素间存在较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各地需要尽快加强对健康老龄化支持体系的建设,根据当地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9.江苏践行积极人口老龄化的实证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黄润龙
摘 要:首先,分析了积极老龄化提出背景,我国经济社会、医疗卫生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口老龄化,而人们对于老年人口及老龄化认识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是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相适应的历史阶段。老年人口绝大部分是健康、有活力,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人群。
其次,文章分析了江苏践行积极老龄化的指标。参与:江苏省65岁以下老人社会劳动参与率高,尤其是农村男性老人,65岁以后,社会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江苏失康老人随年龄增长迅速,在80岁以后稳定在30%左右;2010年农业、商业、办事员、专业技术领域江苏(60岁以上)老年就业人口仅占该行业人口的27%、4.4%、4.2%和1.6%。健康:各地老人的失康比例与该地区高龄老人比例有关。目前江苏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人为83%。近30年江苏60岁(80岁)以上余寿,平均每年增加0.09(0.03)岁,江苏老年人口主要疾病为心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和胆囊疾病等。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合计占死亡老人的84.2%。保障:江苏社会保障发展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广,但保障水平低,尤其是农民的保障程度有待于提高。
最后,论文建议政府采取灵活的自主退休年龄,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活动;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老人问题本质上是社会建设问题,应多部门合作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老人医疗保障水平。
10.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
汪 超 唐佳忆
摘 要:“推进医养结合”是党立足于建设质量强国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战略任务,但新时期影响因素多发并耦合的状态制约了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其中“社会心理”是关键性因素。弥散的社会经济理性在医养结合机构引起化学反应,经营理念与管理决策以效率优先为规则,采用管理而不是服务的方式来回应老人需求。尽管医养结合实践体现了其缘起于新公共管理的效率价值底蕴,但阙如了顾客至上的价值理念,导致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及服务质量难以符合老人的偏好。对此,须夯实敬老、爱老的社会心理,调适经营理念兼顾经济理性与价值理性,促使经营者改善管理、技术以及资源配置,以更好的服务来满足老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11.积极老龄化的生命伦理意蕴解读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陈爱华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方略。健康老龄化的生命伦理学意义在于对老年群体健康和社会保障需要的关注,但还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老龄观——将老年人及其群体只是看作“待养的弱势群体”。积极老龄化(积极的健康老龄化)的生命伦理学意义在于强调老年人仍然可以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因而更全面地体现了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倡导与弘扬积极老龄化的生命伦理精神,须弘扬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强化积极老龄化的顶层设计理念,进一步开发老年人群体自身的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潜能;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积极构建年龄友好的社会伦理环境;倡导积极老龄化生命精神作为一种身体力行的精神关爱行动,须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对现有的一些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开发适合老龄化社会的老龄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须进一步完善整合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体系,让老年人能得到有效的健康服务;与此同时,须进一步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提高测评和监督水平。
12.社会企业供给助残服务:合理性、优势与路径
南京农业大学
梁 陞
摘 要:传统主体集体失灵与协作低效使得助残服务成为公共服务增量优质提效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亟需实现社会助残服务模式的转型优化与能力升级,关键在于完善主体间关系架构的同时创新助残服务供给体制机制。社会企业因其组织特性成为传统主体间的链接器和耦合剂,能够促进多元主体发挥作用并产生合作效应。社会在先的目标导向,富有活力的组织形态与需求回应的专业特长使其成为参与助残服务的适格主体。合作治理的理论主张、既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服务社会的理念感召则与之提供了理论依据、经验支撑与价值支持。着眼长远,应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强化商业体系支持、引导社会认同三方面路径为社会企业更好参与助残服务提供支持,社会企业更应借势发展壮大自身。未来要以更好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构建社会助残服务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开创新时代社会助残服务良好局面。
13.老年人精神健康差异及其内在机制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朱慧劼 蒋浩君
提 要: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的分析,运用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老年人精神健康差异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身体健康、老化态度和社会参与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有着显著且积极的作用;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身体健康等多元因素来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发挥影响。老化态度和社会参与不仅仅是老年人精神健康差异的中介变量,还是老年人精神健康差异的身心传导机制的中介变量,身体健康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老化态度和社会参与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发挥积极影响。因此,要促进老年人形成积极的老化态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助力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
14.整合照护:一项医养融合模式的个案研究——以C市L机构为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 潇
摘 要:“整合照护”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的一大策略,它的发展促进了医养融合机构的进一步完善。整合照护的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因此,在适应性问题上有待提升。借鉴、吸收国外整合照护的经验,并且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照护体系,是未来医养融合机构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C市L机构为研究对象,发现该机构在实际操作整合照护模式时展现出的优势,探究其面临的困境,并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挖掘产生困境的深层原因。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