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文字之美——记中山大学教授陈斯鹏
阅读量:3867712
2019-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02第1043期 | 作者:武勇 中山大学教授陈斯鹏浸淫古文字研究十多年,在疑难古文字释读、汉语字词关系史、简帛文学文献整理和研究、新出金文资料整理和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他的学术著作《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还入选第一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对文字有天然的敏感
陈斯鹏,1977年出生于广东澄海,中等身材,略清瘦,话音温和而略带一些潮汕口音。1996年,陈斯鹏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是古文字研究重镇,习字是基本功。在大学期间,陈斯鹏的勤奋好学很快引起老师的注意,并鼓励他以古文字学为研修方向。“我最初进入中文系学习,是对文学感兴趣。后来走上古文字研究的道路,一是源于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二是日常的书法练习使我对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与感情。”
解读郭店楚简成为他进入古文字研究的开始。1998年,陈斯鹏在阅读《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后,认为书中对文字的释读或有歧义,或有错漏。在陈伟武教授的鼓励下,他的第一篇论文《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10则)》完成。尽管最后文章发表略晚,但作为本科生能发表专题研究论文,使他深受鼓舞。
本科阶段,他还参加了曾宪通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及汉初简帛文辞综类”的研究工作,正式进入学术前沿研究。之后,陈斯鹏获得提前攻读博士的机会,师从曾宪通、陈伟武两位老师。他充分利用古文字的专业优势,从文献的编联复原、文字的准确考订释写入手,进而探讨相关的文学问题。
努力构建“历史汉字学”
在汉语发展史上,字形和它所代表的音义之间,以及音义和它所用以记录的字形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在赴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陈斯鹏师从著名古文字学者裘锡圭先生。在裘锡圭先生的影响下,陈斯鹏把汉语字词关系史的研究作为研究重点。其代表性成果是《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一书,该书是第一部全面深入进行汉语断代分域语料字词关系研究的学术专著。
这本著作仅仅是研究的开始。陈斯鹏说,随着新材料的增多,古文字研究不仅在研究领域上大为拓展,更可以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推进。他认为,字词关系史是汉字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上古阶段(殷商至东汉)是字词关系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他目前正着力于上古阶段字词关系史的贯通研究,其远期目标则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汉字学”。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加强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学科之间的对话。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新材料的不断涌现,陈斯鹏在新出金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12年,由他主持编纂的《新见金文字编》出版。该书专收2000—2009年新发表的材料,是继容庚《金文编》、严志斌等著《四版〈金文编〉校补》之后,金文字书编撰的又一基础性成果,成为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书法学等学科领域学者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但陈斯鹏对此并不满意,他说,《新见金文字编》不可能一网打尽,加上近年来又不断有新出资料,他希望每十年能够修订一次。
注重博采众家之长
除了在古文字研究领域成绩卓著,陈斯鹏更是写得一手好字,书法是他学术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他来说,书法既是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学术研究之门径。他因书法而对中国古文字产生兴趣,又因古文字研究对字形字义有更深理解。
陈斯鹏的篆书与其研究工作密切相关,他临楚简“不避欹侧,而且往往有意强化笔画的斜势和弧度”。陈斯鹏曾说,“我对各种书体都有兴趣并略有涉猎,我相信这对写好具体某种书体是有帮助的”。这和他在学术研究上博采众家之长异曲同工。
古文字研究是一门清苦的学问,但古文字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视为“用力多,收获少”,除天赋外,还需要后天的勤奋与悟性。陈斯鹏曾自题“破茧还须先结茧,预流期在不随流”,这也正是他学术志向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