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镇痛药
分类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人工合成的镇痛药和其他镇痛药
本章重点
吗啡、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重难点
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代表药物:吗啡
1、给药途径
常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2、分布
吗啡血浆蛋白结合率超过30%,可快速在体内各组织分布,少量可通过血脑屏障
3、药理作用
3.1中枢神经系统:(三镇一抑二兴奋)
镇痛机理:兴奋丘脑内侧阿片受体→细胞膜超极化→感觉冲突传入中枢↓→镇痛
作用强度:钝痛>锐痛,但常用于锐痛
3.2兴奋平滑肌:胃肠道、胆道、其他平滑肌
3.3心血管系统
3.4免疫系统
4、临床应用
疼痛、心源性哮喘、非细菌性腹泻、咳嗽
5、不良反应
一般不良反应(眩晕、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尿少、排尿困难、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耐受性与依赖性、急性中毒(昏迷、深度呼吸抑制、针尖样瞳孔)
可待因
在镇痛类药物中,只有可待因和吗啡镇咳作用
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
常代替吗啡用于创伤、术后、癌症晚期引起的剧痛
药理作用
与吗啡基本相同
临床作用
人工冬眠剂、麻醉前给药、心源性哮喘、肺水肿
不良反应
依赖性、口供、视力模糊
了解: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辛(慢性疼痛、非麻醉管理)
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
用途
1、阿片类成瘾者的鉴别诊断;
2、抢救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昏迷及呼吸抑制;
3、解救急性乙醇中毒;
4、促醒作用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镇痛作用哌替啶较吗啡弱,持续时间比吗啡长
B、哌替啶、吗啡都可升高颅内压
C、哌替啶、吗啡有成瘾性,可待因无成瘾性,故用来止咳
D、哌替啶与吗啡对咳嗽中枢无抑制作用
E、对心源性哮喘、吗啡有效,哌替啶无效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又称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为代表药
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PG合成酶,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
分类
8类(翻翻笔记吧)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抑制血栓形成
临床应用
1、发热与慢性钝痛;
2、急性风湿热;
3、防止血栓性疾病
不良反应
1、消化道反应;
2、凝血障碍;
3、阿司匹林哮喘;
4、瑞夷综合征;
5、水杨酸反应;
6、肝肾损伤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与阿司匹林相当,抗炎作用较弱
临床作用
感冒发热、头痛、关节痛、神经痛、牙痛、尤其适用于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患者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
吡唑酮类:保泰松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大,毒性大,剂量不宜过大
吲哚乙酸类:吲哚美辛
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考点
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比较
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的镇痛机制、适应性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药物设计学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一、概述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时运招新结构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方法之一。
基本思想
根据配体(ligand),及外源性小分子药物或内源性活性物资,与生物体内的靶点(target)相互作用产生生物活性,从而治疗靶点相关的疾病。
基本原理
“锁-钥”原理
分类
1、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直接设计)
2、基于配体结构的药物设计(间接设计)
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
概述
应用各种理论技术方法和分子模拟技术将SBDD的思路以计算机方法加以实现,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为药物学家提供了理论思维形象化的表达。
应用
卡托普利(captopril)
缺陷
1、靶点和药物的真实空间结构的认识。
2、药物和靶点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药物引起受体的动态构象变化研究具有一定难度,这些因素给SBDD带来一定困难。
3、疾病通路中靶点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靶点协同作用乃至网络调控尚不清楚。
4、CADD设计出化合物往往在体外有效,但在体内则不一定有生物活性,由于体外与体内的条件差异,还难以在真实环境中模拟可靠的模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影响体内药效。
三、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理论
(一)受体理论——“锁-钥”理论
(二)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理论
1、分子识别: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静电作用、氢键相互作用和疏水作用是药物-靶点间主要的结合力
2、药物-靶点相互作用力的类型:共价键、范德华力、疏水键、氢键、静电作用、离子键、离子-偶极键、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电荷转移作用、螯合作用
药剂学
表面活性剂
概念
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两相间界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性质
“两亲性”(亲水亲油性)
表面吸附性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
低分子
高分子
离 子
阴 离 子
阳 离 子
两性离子
非离子
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型
1、高级脂肪酸盐 (肥皂)
通式
(RCOO-) n M n+
类型
R-油酸、硬脂酸、月桂酸、M-碱金属皂 (一价皂) 、碱土金属皂 (二价皂) 、有机胺皂 (铵皂)
特点
均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力 (分散油的能力强)
易被破坏,碱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破坏
易受电解质影响 (可使之盐析)
常用于外用乳化剂
2、硫酸化物
通式
R·O·SO 3 - M +
类型
硫酸化油——硫酸化蓖麻油 (土耳其红油、磺化蓖麻油)
高级脂肪醇硫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月桂醇硫酸钠) 、十六烷基硫酸钠 (鲸蜡醇硫酸钠) 、十八烷基硫酸钠 (硬脂醇硫酸钠)
特点
乳化性能力很强,且较稳定,较耐酸和钙、镁盐
可与一些高分子阳离子药物产生沉淀,对粘膜有一定刺激性
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也用于片剂等固体制剂的润湿或增溶
3、磺酸化物
通式
R·S·O 3 - M +
特点
水溶性和耐酸耐钙、镁盐性比硫酸化物稍差
在酸性溶液中不易水解
常用于去污、增溶
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型
季铵化物
特点
水溶性大
在酸性与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作用和杀菌作用,常用于杀菌、防腐
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型
1、卵磷脂 (天然)
特点
不溶于水,对油脂的乳化作用很强
是制备注射用乳剂及脂质微粒制剂的主要辅料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 (合成)
特点
碱性时具有良好的乳化、起泡、去污作用
酸性时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
存在等电点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聚乙二醇型
1、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Myrij,卖泽)
通式
长链脂肪酸+聚乙二醇
种类
由聚乙二醇链的长度和R种类不同而异
用途
O/W型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Brij,苄泽)
通式
长链脂肪醇+聚乙二醇
种类
由聚乙二醇链的长度和R种类不同而异
用途
O/W型乳化剂
3、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Pluronic,普郎尼克,泊洛沙姆)
通式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而成
亲水亲油性(HLB值)随着a、b、c的变化而变化
用途
HLB0.5~30,O/W或W/O乳化剂、消泡或起泡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多元醇型
1、脂肪酸山梨坦 (Span,司盘)
通式
长链脂肪酸+脱水山梨醇
种类
司盘-20,司盘-40,司盘-60,司盘-65,司盘-80,
司盘-85
用途
HLB1.8~3.8,是常用的W/O型乳化剂
2、聚山梨酯 (Tween,吐温)
通式
长链脂肪酸+聚氧乙烯脱水三梨醇
种类
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65,吐温-80,
吐温-85
用途
常用的O/W型乳化剂
特点
不解离,不受电解质、pH影响
毒性、溶血性小
应用广泛(增溶、分散、乳化,外用、内服、注射)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表面活性 (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胶束及临界胶束浓度(CMC)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物理化学性质
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毒性与刺激性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
增溶剂
乳化剂
润湿剂
起泡剂
消泡剂
去污剂
消毒剂
杀菌剂
思考
1.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请举例说明其分类。
2. 表面活性剂有哪些应用?
3. 增溶的原理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4. 什么是Krafft点、昙点?分别有什么意义?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状态(溶质)分散于另一
种物质(溶剂)中,所构成的均匀、稳定的体系
药用溶剂的种类
水
非水溶剂
药用溶剂的性质
介电常数( dielectric constant , ε):电容器的极板间充满介质(溶剂)时的电容与极板间为真空(空气)时的电容之比值
溶解度参数(溶度参数, solubility parameter , δ):内聚
能密度(CED)的平方根即为溶解度参数
溶解度(solubility):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时的最
大量(反映药物的溶解性能)
平衡溶解度(equilibrium solubility):不排除药物溶解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可看作“表观溶解度”
溶解度(solubility)
特性溶解度(intrinsic solubility)
? 不含杂质
? 不解离或缔合
? 不发生相互作用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药物及溶剂的性质
? 药物的分子结构、晶型、粒径
? 溶剂的分子结构、极性
? 混合溶剂
2、药物与溶剂分子作用
溶剂化作用、溶剂化物
3、药物的解离
pH值、同离子效应
4、溶解条件
温度、添加物
药物化学
抗高血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