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454 img
在化妆品配方领域,肤感与功效的平衡始终是研发的核心挑战。传统油脂增稠剂虽能改善产品质地,但往往带来粘腻、厚重等问题。近年来,一种基于有机硅的交联聚合物材料——二甲基硅氧烷与乙烯基硅氧烷交联聚合物弹性体微粉(INCI名称:Crosslinked Polymer of Dimethicone and Vinyl Dimethicone),凭借其独特的性能,逐渐成为配方师优化产品体验的“隐形推手”。本文将从其化学结构、功能特性及配方应用展开探讨。
该材料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乙烯基聚二甲基硅氧烷(Vinyl PDMS)为单体,通过化学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交联反应通常在特定催化剂作用下进行,控制反应条件可获得微米级松软粉体。其表面呈现多孔疏松的形态,内部为弹性聚合物骨架,赋予材料独特的“溶胀-吸附”能力。
成品为白色轻质粉末,粒径通常在10-50微米范围内,触感细腻。其疏水性和有机硅主链结构决定了与油脂成分的良好相容性,同时可通过表面改性调节极性,适配不同配方体系。
传统增稠剂(如二氧化硅)在高粘度油脂中易形成刚性结构,而该弹性体微粉能在低粘度油相(如挥发性硅油、合成酯类)中溶胀,通过物理吸附和网络扩展实现增稠。其三维网络可吸收配方中多余的极性与非极性油脂(如角鲨烷、植物油脂),减少“浮油”现象,同时保持体系流动性。这一特性使其在W/O乳化体系或无水油膏中表现优异,例如防晒霜中可避免因高油脂含量导致的黏腻感。
材料表面的微孔结构可吸附皮肤分泌的皮脂,减少油光,同时形成透气薄膜。其弹性粒子在涂抹时产生顺滑的“滚动效应”,降低配方黏性,带来轻盈的哑光质感。在彩妆产品(如粉底液、妆前乳)中,这种特性可增强粉体的铺展均匀性,并通过吸附活性成分延长持妆时间。
由于有机硅主链的化学惰性,该材料与大多数化妆品原料(如防晒剂、色粉、活性物)兼容,且不会干扰乳化体系稳定性。实验表明,添加1%-5%的弹性体微粉可提升配方中二氧化钛、氧化锌等物理防晒剂的分散性,减少结块;与硅蜡、硅树脂复用时,还能增强成膜性能。
在高SPF值的防晒霜中,弹性体微粉可替代部分油脂,降低配方整体黏度,同时吸附汗液与皮脂,提升抗水抗汗性能。其柔焦效果还能修饰毛孔,改善防晒霜的视觉质感。
适用于精华、乳液等轻质护肤品类,通过吸附多余油脂实现“无油”宣称。在含视黄醇、水杨酸等功能成分的产品中,可缓解刺激性成分带来的干燥不适感。
在粉底液中,弹性体微粉可作为“液体吸油纸”,减少补妆频率;与珠光粉体结合时,能抑制颗粒沉降,提升光泽持久性。此外,其弹性特性还可用于打造具有“记忆回弹”效果的唇釉,增强涂抹顺滑度。
分散工艺:建议在油相中先分散弹性体微粉,避免直接加入水相导致结团。使用高剪切均质机(3000-5000 rpm)可加速溶胀。
添加量优化:增稠需求下建议添加3%-8%,肤感调节通常1%-3%即可生效。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体系过于干涩。
配伍禁忌:避免与强极性溶剂(如乙醇)长期接触,可能影响网络结构稳定性。
随着消费者对“感官体验”需求的升级,有机硅弹性体微粉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例如,通过引入功能性单体(如氨基硅氧烷),可赋予材料保湿或抗氧化特性;而纳米级弹性体的开发或将为透明凝胶类产品提供新思路。这一材料的创新,不仅是化妆品科学的进步,更是对“轻盈高效”这一消费诉求的精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