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公司新闻    硅类纺织后整理剂怎么使用

硅类纺织后整理剂怎么使用

阅读量:449 img

      硅类纺织后整理剂(以应用最广泛的氨基硅油柔软剂为例)的使用流程需结合织物类型、整理目标(如柔软度、滑爽度、弹性等)及设备条件综合设计。以下是其典型使用方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一、使用前准备:预处理与溶液配制

1. 织物预处理

  • 目的:去除织物表面的浆料、油脂、染料残留物及杂质,确保硅类整理剂能有效吸附于纤维表面。
  • 方法:
    • 天然纤维(棉、麻、丝):需进行退浆、煮练、漂白等前处理,推荐使用纯碱 + 烧碱 + 表面活性剂的煮练工艺,彻底去除果胶、蜡质等天然杂质。
    • 合成纤维(涤纶、尼龙):重点去除纺丝油剂和印染助剂,可采用热碱洗(pH=10~12)或有机溶剂清洗(如丙酮擦拭)。
  • 关键指标:预处理后织物的白度≥75、毛效≥8 cm/30 min(反映吸水性,影响整理剂渗透)。

2. 硅类整理剂溶液配制

  • 乳化稀释:
    • 氨基硅油通常需先乳化(市售产品多为乳液,但高浓度产品需稀释)。将硅油与去离子水按1:5~1:10比例混合,加入0.5%~1% 非离子型乳化剂(如吐温 - 80),搅拌速度200~300 r/min,乳化时间10~15 分钟,形成稳定乳白色乳液。
    • 示例:若处理 100 kg 织物,需配制 500 L 浓度为 **2%~5%** 的硅油乳液(具体浓度依织物厚度和柔软度需求调整,薄织物用低浓度,厚织物用高浓度)。
  • pH 调节:氨基硅油在弱酸性条件(pH=5~6)下稳定性最佳,可加入冰醋酸调节溶液 pH 值,避免强酸(pH<4)或强碱(pH>8)导致破乳。

二、核心处理工艺:浸轧法与浸渍法

硅类整理剂的施加方式主要有两种,需根据织物类型和生产规模选择:

1. 浸轧法(连续化生产,适合机织物)

  • 流程:
    配液槽 → 二浸二轧(轧液率 60%~80%) → 预烘(80~100℃,2~3 分钟) → 焙烘(150~170℃,1~3 分钟) → 冷却落布
  • 关键参数:
    • 轧液率:通过轧辊压力控制,薄织物轧液率低(60%),厚织物高(80%),确保整理剂均匀附着。
    • 焙烘温度与时间:高温加速硅油分子与纤维交联(如氨基硅油与纤维素羟基反应),温度不足会导致耐洗性差,温度过高可能泛黄。
  • 应用场景:衬衫面料、窗帘布等需要批量处理的机织物。

2. 浸渍法(间歇式生产,适合针织物、羊毛织物)

  • 流程:
    整理剂溶液升温至 40~50℃ → 织物入浴(浴比 1:10~1:15) → 低速搅拌(10~15 r/min)处理 20~30 分钟 → 脱水(离心转速 1000~1500 r/min,5 分钟) → 烘干(80~90℃,至含水率≤10%)
  • 关键参数:
    • 浴比:浴比过大会稀释整理剂浓度,需适当提高溶液浓度;浴比过小可能导致织物缠绕,影响均匀性。
    • 搅拌速度:避免高速搅拌造成纤维损伤(尤其羊毛织物),低速保证整理剂渗透。
  • 应用场景:针织内衣、羊毛衫等易变形织物,可减少机械损伤。

三、后处理与效果优化

1. 水洗与烘干

  • 轻度水洗:若追求更柔软的 “二次蓬松感”,可在整理后用30~40℃温水轻洗(加入 0.1% 中性洗涤剂),去除未交联的浮油,提升手感纯净度。
  • 烘干方式:
    • 热风烘干:适合大批量生产,温度控制在 80~100℃,避免局部过热导致硅油黄变。
    • 自然晾干:适合高档丝绸、羊毛织物,可减少热损伤,保持纤维弹性。

2. 协同助剂搭配

  • 柔软度增强:添加0.5%~1% 脂肪酸酯类柔软剂(如双硬脂酸乙二醇酯),与硅油形成复配体系,提升手感丰满度。
  • 抗静电性提升:加入0.3%~0.5% 季铵盐类抗静电剂(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善合成纤维的静电问题。
  • 耐洗性优化:搭配1%~2% 交联剂(如 N - 羟甲基丙烯酰胺),促进硅油分子间及与纤维的共价交联,洗涤 5 次后柔软度保持率可从 60% 提升至 85% 以上。

四、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解决

  1. 乳液稳定性
    • 避免与强电解质(如氯化钠)、阳离子染料同浴使用,可能导致乳液破乳(出现絮状物)。若需同浴,需先测试相容性。
  2. 色牢度影响
    • 氨基硅油可能与活性染料的阴离子基团结合,导致色变。建议先进行小样测试,或选择非离子型硅油(如聚醚改性硅油)用于敏感色织物。
  3. 设备清洗
    • 生产结束后,立即用50℃温水 + 0.5% 氢氧化钠溶液清洗轧槽和管道,防止硅油残留固化,影响下一批次生产。

五、不同织物的个性化方案

织物类型 推荐硅油品种 处理要点
棉织物 氨基硅油(氨值 0.2~0.6) 焙烘温度 160℃,侧重提升柔软度和吸湿性
涤纶织物 聚醚改性硅油 降低焙烘温度至 150℃,避免纤维泛黄,增强滑爽感
羊毛织物 羟基硅油 + 平滑剂复配 浸渍法处理,pH=4.5~5.0,防止毡缩
丝绸 环氧改性硅油 低温(≤90℃)烘干,保持织物光泽和悬垂性

总结

      硅类纺织后整理剂的使用需围绕 “均匀吸附 - 高效交联 - 性能平衡” 三大核心,通过精准控制溶液配制、工艺参数及协同助剂,可赋予织物理想的柔软、滑爽、抗皱等性能。实际生产中建议先进行小样试验,结合成本与品质需求优化方案,同时关注环保要求(如选择无 APEO 乳化剂、低 VOCs 硅油品种),适应绿色纺织趋势。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