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已经一个多月了,这周是我出国以来,最想家的一周。大概是因为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离家时间最长的一次。看看微信公众号里面发的一些文章,还有父母发的,“你在那边过得好不好?”的留言,不自觉的眼泪就流下来。擦干眼泪,想想明天一大早还有课,就又要赶紧逼着自己入睡。
出国的压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总觉得明天睡一觉起来,什么事情都会过去。但好像不是,一天一天压着情绪。挑拣着和朋友聊天,好像慢慢回到了过去封闭的那种状态。只有自己的宿舍,自己的房间,才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初来英国的新鲜感也已经慢慢褪去。我还清晰的记得,出国前,朋友对我说,出国后眼界会不一样。或许我过分执着于点点滴滴的变化,反而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渐渐忘记了,出国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其实还是学习为主。也慢慢尝试着和外国人接触,发现其实真正认真学习的是他们。课上满满一整页的笔记,课下图书馆见到最多的也是他们。或许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有些大。我以为出国求学,大家都会卯足劲好好学习,可事实总是骨感的。渐渐就有种孤军战斗的感觉。这大概也是我觉得有压力的一个很大原因。我今天去市中心过马路的时候,马路对面几个骑单车的男孩子,跳着和车里的消防员打招呼。我那时候觉得真好。他们把自己的喜爱干干净净完全的表达了出来。没有丝毫的掩饰。购物中心,一个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趴在地上不愿意起来。我当时一愣,当即就想,如果在中国会怎么样。然后我看到孩子面前站着两位女士。其中一个大概是孩子的妈妈,一边和另一位女士聊天,一边对着依旧趴在地上的孩子,说,“我们准备走了,一会我们去别的地方探险好嘛?”那孩子就慢慢站了起来。从头到尾,没有人去扶他。我那时候觉得,这是我欣赏的教育方式。没有说教,没有责备,没有帮助,只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和他交流。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和他商量。这是一种很难能可贵的尊重。我第一次做presentation,还是大课的presentation,当时紧张的手足无措。当时老师摆出了几个推荐的问题,我一看,顿时心凉了半截。这不是丝毫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吗。他会不会责怪我。所以在做presentation之前,主动和老师道了歉,说或许自己没有符合要求,想重新做。没想到他笑着说,“没关系,我就是很想知道,在我没有教你们之前,你们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大胆说就好。”所以后来,硬着头皮就上了。哆哆嗦嗦说了2分多钟,先是老师坐在一旁给我鼓掌,接着班上的学生一起鼓掌。我那时心头松了一口气。紧接着,他从站姿,着装,眼神,包括需要改进的PPT的地方,一页一页给我过。精确到了单词拼写和单词的准确运用。临了了,再对我说了一次,“第一次可以做成这样真的很好。”下台的时候,我目前的唯一一个外国朋友,一个很可爱的英国小姐姐和我说,“你很棒。”那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值得的感觉。
会计老师说自己还没拿到办公室的门卡,但是很乐意在咖啡馆等我们去和他聊聊天,问问题。我那时候也觉得心头暖暖的。新认识的国内的朋友,一起约着去过图书馆自习。还约好了以后一起去健身房。感觉生活好像也不全是灰色。
偶尔找国内的朋友聊天,总是很愿意帮我排解不好的心情。陪着我一起学习。真的很感动。给父母打视频电话,他们在那头拿着好吃的一边问我,“要不要吃?”,一边逗着我,“你现在吃不到吧?要不回国吧。”那个时候,一边笑着,作势要关掉视频电话,一边假装生气。父母就不再逗我,对我说,“没事,等你回国买给你吃。自己在那边也要买好吃的。照顾好自己。”好几次,感觉有种想哭的感觉。大概,就是想家了吧。来英国多了个癖好,喜欢收集各种口味的茶包。碰巧市中心有家专卖店,时不时就去转转,搜集各种口味。大有一种猎奇的感觉。有的是闻起来很清甜的浆果香,喝起来口感却是酸的。有的闻着是花香,可是喝起来却像身处热带果园中。总之就是很有趣。
在外国最大的感触就是,帮着挡门的特别多,因为英国的门大部分是防火门,都很重,所以前一个人出去的时候,总会帮下一个人挡一下,这似乎变成了他们的一个习惯。我不确定中国有没有,但我觉得挡门虽然是件小事,但也是教养的一个体现吧。很多时候我在想,所谓的教养是什么,我来了国外以后,觉得,教养或许就是可以很自然的表达自己的谢意和歉意。我来英国听到的最多的就是“sorry”和“thank you”,有的时候简短地他们也会说“cheers”。这一点我好像说过很多次。但还是想提,是因为觉得国内相对而言还是欠缺的。而就挡门这一点而言,也是教养的一种体现,不管是尽己所能,还是只是举手之劳,可以为他人考虑,并落实行动,都是教养的一种体现。他们也很会鼓励旁人,并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意见,这也是教养的体现。再者,课堂上,几乎从未听到过他们交头接耳,大部分说话的都是华人。更有甚者,不顾老师生气,依旧相互说话。直至老师停止录课,他们才不说话。我那时候,真的感觉有些难堪和脸红。公共设施健全,对于残疾人更是尤其照顾,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建筑里都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通道。部分高层建筑,还专门设计了残疾人电梯。而且很多家店铺,都有紧急救援(即“first aid”)。甚至有的路边也会有。英国人很有仪式感,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贺卡。不同年龄段的生日贺卡。给父母,兄弟姐妹的贺卡,给老师的,朋友的贺卡。分门别类,甚至一条街上会有两三家专门卖贺卡的商铺,这在国内很难想象。
而对于购物而言,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来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而是先让你看,当你站在一个地方看的时间超过1分钟的时候,他们才会过来问一句。当你有问题,他们会很细心的解答。当你说,没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去服务旁人。而在国内,我很怕很多柜员,特别是大商场,总觉得会带着有色眼镜,有的会不耐烦,或很不屑,又会有的追在你后面询问不休,这都是我很反感,且害怕的地方。
当然,他们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很喜欢闯红灯。只要没有来车,不论红灯绿灯,他们都会直接过马路。还有比如说,办事效率不是很高,一般而言去国内,当天就能办银行卡,并拿到银行卡。但是国外是采取邮寄的方式,大概时间是5—6天。有的时候想要办会员卡,他们也采取邮寄的方式。街上也时常有吸食大麻的人。也会经常大半夜出去嗨,很吵闹。
随着国内经济的崛起,外国课堂上也不断能听到老师说到中国的案例,我想对于商科而言,尤甚。这一点之于我而言,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但我想,如果要改变外国人对国人的印象,仅仅是经济方面作为支撑还不够。因为除了外在的经济,我想内在的体现也很重要,包括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基本的素质。不仅是课堂纪律,还有个人的学习,是不是真的是自己写的论文,我想大部分学生心里都有笔账。在这点上,我真的多少还是有些意难平。但不管怎么说,我也只能管好我自己。就像朋友和我说的,“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