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对话整理 | 培艺BB
03
成年人的「原生家庭」创伤,
如何为自己修复,不再传承?
主持人:怎么认识原生家庭的苦痛,怎么认识自己、提示自己,怎么修复内心的伤痛,我怎么做才能不把原生家庭的伤痛延续给下一代?
尹建莉:我们在过去总是习惯于美化原生家庭,迈出第一步,批判你的原生家庭,这是非常勇敢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我自己对原生家庭也是有一种美化倾向,这种美化掩盖了很多问题,使得你的很多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等到我开始能够批判我的原生家庭的时候,问题才一步一步解决。
李雪提出原生家庭的问题,这对整个社会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不想满足妈妈的愿望,会内疚不安,会被评判为不孝。
李雪:我的书《走出剧情 · 活在人生的真相里》,我讲的一直都是原生家庭的真相是什么。
这个真相里没有要求控诉谁,或者说分谁对谁错,而是我们看到真实的因果--你这样对待孩子,那么未来会发生什么,孩子身上会呈现什么样的果。
我讲的,是真实的因果。
我们很容易去美化原生家庭,这是一种还没有分离出的共生状态。
在我们没有形成独立的边界感的时候,我们有一种跟父母共生在一起的幻觉:父母是好的,才证明我是好的。
我有一阵非常的抑郁,如果“我是我父母的结晶”是我童年的定义,那这么恶心的两个人生了我,那我岂不是恶心的二次方了?
那么恶心的童年经历,过去的总和成就了我,那我岂不是过去的结晶?
——这个想法让我很抑郁。
重要的是,你分清楚,你真的是谁。
父母他们是独立的,带着自己的故事;
你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你也带着你的故事;
你们的故事,是有很大重叠的。
父母阴阳怪气地向你提要求:“别人家的孩子,都怎样怎样了。”
你会看到Ta这样跟你提要求,是Ta的剧情。
他们所有的经历,让他们带着他们的“家族传承的VR眼镜”就会去这样说话、这样表达、这样一整套的剧情。
他们身在这个剧情里,一定会有这个剧情的反应。
通常这个剧情的反应是,无论这个孩子怎么做,Ta都能挑出毛病来,Ta就是不开心。
你满足Ta,Ta也会说:“哎呀,终于知道给爸妈买个东西了。”
Ta的剧情里,Ta永远不开心。
最重要的是,你能分清楚:这是Ta的故事,不是我的责任。
就像有的人带着VR眼镜,Ta觉得你在骂Ta,然后就会骂你。
如果你知道Ta带着Ta的VR眼镜,你笑一笑就过去了,Ta活在Ta的幻觉里。
同样的,父母也是活在他们的幻觉里。他们怎么说话、怎么表达,你可以想象他们都带着VR眼镜,在Ta的剧情里自说自话。
而关于你作为一个真实的女儿,你的感受是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Ta根本看不见的。
所以,从“我可以唤醒和改变父母”的幻觉中醒过来。
其实你也带着一个VR眼镜,你觉得“我再优秀一点,父母就高兴了;拒绝Ta,Ta就会伤心欲绝”,其实这是你的幻觉。
你说什么、做什么,能影响一个戴着VR眼镜的人的反应吗?
父母有受苦的自由,他们有他们的故事,不是我能改变的。
从共生一体的幻觉中分离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我只能为我自己负责,我的感受是我能够创造的。
我可以创造一个愉悦的感受,我可以创造一个悲伤的感受。
但是,父母不是我的一部分,他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他们的感受。
(李雪谈到,她爸爸拍照诉苦病情复发,唠叨同父异母的妹妹怎么怎么坏,李雪回复两句:“妹妹是你生的,不是我生的。”、“我给你寄的药用完了吗?用完了告诉我,再给你寄。”)
我很清楚地告诉他边界意识,你的病不是我造成的,也不是我能改变的。
我愿意做的事,和我能做的事,很清晰。
把药和治疗的方法给你,你用与不用,不是我的事情。
同样的,你选择在你中老年的时候生下孩子,那是你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责任也是你的。
我会给妹妹钱,那是我和她之间的事,甚至都不需要告诉我爸爸。
如果爸爸想把他的责任扔到我身上,觉得我应该为我妹妹现在的状态负责,我会告诉他,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
所以,我和我爸爸,现在是很清晰的、独立的成年人。
有缘分我们做了父女,所以我愿意在一些地方给他资源,仅此而已。
我不会负担他人生的喜怒哀乐。
我爸爸现在对我说话越来越客气了, 因为他知道不客气的纠缠方式,在我这里只会把天聊死。
尹建莉:所以说,为什么要成为你自己,不仅是你要找回那个原本的你,还有你在人格上要保有独立性,跟父母或是任何关系不要纠缠太深。
要分清楚哪些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和责任,哪些是你的,要划清界限。
我觉得这样不会伤害亲情,反而是父母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下过度地干扰孩子,孩子不痛快,反而会伤害感情。
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划清界限,短时期内好像父母不愿意接受;
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实际是倒逼父母成长,为自己留下一个空间。
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勇敢地去做,这个挺重要的。
主持人:跟父母谈界限,会不会比较冷,不存在爱了?
李雪:爱是什么呢?
爱是能量的流动,它是两个人能够看见真实的对方,能够有真实的流动。
如果两个人各自带着各自的VR眼镜,说着自己剧情里的话,谈爱是不是很荒诞?
所以,在我们谈爱这么奢侈的话题之前,先摘掉你的眼镜,破除你的幻想。
作为父母,我们的幻想是:我对孩子要求是什么样Ta就能幸福了,根本就不需要Ta的参与,不需要孩子感受的反馈。
作为子女,我们的幻想是:我更努力优秀了,达到什么标准了,我的父母就开心了。
如果你带着这样的幻想,既看不见父母,也看不见孩子,却说我很爱我的孩子,我为我的父母殚精竭虑,这不是可笑吗?
所以,你能够先爱自己吗?
体验自己当下真实的感受,能为自己真实的感受做些什么、让自己处在放松和舒服的状态吗?
有的妈妈咬牙切齿地说:“我很爱我的孩子!”
你能相信一个浑身发紧的妈妈,能给孩子带来喜悦放松、爱的感觉吗?
你能相信一个为父母掏空自己的人,Ta和父母之间有真正的爱吗?
真正的爱,一定是你能够照顾好当下的自己是舒服的、愉悦的;
然后在你舒服和愉悦的范围内,可能会做些什么。你做了什么你也知道,这是我愿意做的;
对方会不会因为我做了这个事情就开心或是不开心,完全不是我掌控的。
这种先回到现实中,再去谈爱。
尹建莉:我觉得“怎么消除这种愧疚感”,你不妨跳出来客观地看,妈妈和女儿是独立的两个人,同样都应该得到爱和尊重。
那么,在两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谁?
如果你足够诚实,一定是倾向于自己。
所以,当一个问题发生冲突,两人持不同观点,应该首先为自己辩护。
维护自己,这样难道就伤害妈妈了?
难道你委屈自己就是高尚吗?
妈妈有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成长。
你的强大,倒逼妈妈做出选择或是调整,这对于双方的关系真的是有好处。
不要认为我永远委屈自己,永远愧对自己这才叫孝顺,这是伪孝,是不真实的。
我觉得关系当中至高无上的原则是真实和善良。
在任何的关系中,你把握这两点以后,是非常美好的。
如果失去这两点,所有的关系都是虚假的,不会幸福。
04
互动答疑
①
怎样自动免疫渣男
问:我在婚姻中没有情感链接,总觉得自己被当做工具使用,自毁,甚至把痛苦发泄给孩子。
男人没有为我遮风挡雨,反而给我带来狂风暴雨,觉得自己没法站起来,没法独自生活,这该怎么办?
李雪:我觉得这是中国女性(包括我自己)受的非常深的一个“第二性”的催眠。
哪怕你是独生子女,
哪怕你小时候被鼓励跟男孩子一样去竞争,
可是整个社会文化,它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你,女人你是第二性。
如果作为第二性,最成功的的女人也就是:
谋得一个男人,为你遮风挡雨;
或者是他冲在前面,你在后面;
他是总舵,你是副手。
“留住男人的方法,是留住男人的胃。”
“这样说话,才是高智商地能够留住男人的女性。”
……
女人存在的意义,要到男人那里去体现。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你为什么不直接去征服世界呢?
做饭那么好吃,干嘛不留住自己的胃呢?
为什么自己不长成一棵大树,遮风挡雨呢?
为什么男人没有被从小教育留住女人最好的方法是给她做好吃的?
为什么男人从来不被问,你如何平衡带孩子和事业?
所以,留意这个社会对我们女性(包括我自己)第二性的催眠。
后来发现,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虽然我喊着要独立,要为自己,但我做了非常多的行为选择,还是第二性。
比如,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找到我男友,才华横溢,事业蒸蒸日上。
我在辅助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辅助的角色。后来他蒸蒸日上了,我下了,上的都是人家,下来我就一无所有。
但是有一天,忽然有一道光让我醒来。
我对事业、对心理学有好的想法,干嘛不直接实现它?
我为什么要辅佐一个男人,通过他去实现事业,这么做会很好的想法呢?
然后,我就从头开始。
开始会幻想“没有一个有能力的、已经长成大树的男人,我会不会很苦?”
我做好了一切准备,结果是我的生活品质没有下降,反而一路上升。
因为,当我的眼睛不再盯在男人身上的时候,我的整个能量场和气场,刷的一下就变了。
我过去90%的能量是盯在这个男人身上, 能量多么窄啊!多么消耗啊!
那我不再盯在他身上,我想的是我怎么实现我对事业的想法,整个人的气质一下就变了,然后非常多的事业的机会就源源不断地过来了。
现在只有赚不完的钱,而且钱是在我名下的。
所以,这些问“为什么在婚姻中我被当做工具?”、“我希望这个人为我遮风挡雨,为何他反而给我带来狂风暴雨?”
原因都很简单:你希望这个人为你遮风挡雨,他当然就是狂风暴雨。
当你不再去希望“男人要怎么样,我才能够开心”,而是直接去想“我怎么让我自己开心”。
比如,男人晚上十二点还不回家,你痛苦焦虑,想象着他在外面跟别的女人睡,那你肯定是不开心的。
我怎么能让自己开心呢?
是在男人包里安装窃听器、发动七大姑八大姨给他道德绑架劝说回来,我才开心呢?
还是这个当下,我直接做滋养我自己的事情?
比如说睡觉,睡不着就听音乐,我可以看书,想我的事业去怎么做。
当你可以直接做滋养自己的事情,而不管男人怎么做的时候,你就为自己遮风挡雨了。
你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成为了第一性。
这是我想对每一个陷入婚姻泥沼中的人说的:
这个男人渣还是不渣,都不能决定你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能决定你今天的心情怎么样。
而且这样独立的有自我中心的女性,一定会导致渣男离她一百米就跑了。
因为“暗号”钩不上——啊,这个女人如此自我负责,真的是渣男勿近。
所以,你们养育女儿,如果她穿的稍微露一点,千万不要给她灌输:“别人怎么看呢?”
这就是在传递,你是可以被定义的第二性。
妈妈教育女儿说:“唯有智慧和学识,才是让男人真正喜欢你的地方。”
……
连读书都是为了取悦男人,把所有的价值都绑在男人身上了,丧失了自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公平。
现在婚姻中,困扰很多人的是出轨的问题。
据我的观察,什么样的婚姻一定是有出轨的?当两个人的气场不匹配的时候,一定会出轨或离婚。
气场不是指,这个人男人是成功的企业家,女人还在家带孩子,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内在的自我中心的力量。
男人说:钱都是我赚的。
女人立刻说:首先法律上是我们夫妻共同财产,你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我命里带财。我这么好,如果我当初嫁给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人这么有钱了。
我们不是说命里带财正不正确,而是你能从这个回应中,看到这个女人的气场。
她内在的中心非常清晰,哪怕她老公跟她离婚了,哪怕她分不到家产,她的生命都不会停止绽放。
所以,他老公在他面前,跟她的气场是很平等的。
你看这两个人虽然在收入上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她内在的中心是为自己而活。这里跟她老公是平衡的,所以他们的婚姻非常幸福。
尹建莉:女性不要完全放弃工作回家带孩子,孩子小的时候有几年可以回归家庭,哪怕是老公赚钱,也要保证自己的财务自由,在财务上要独立。
再一个,在思想上,你永远要独立。
不要把喜怒哀乐都跟老公绑到一起,你把自己交给别人,可以被人任意宰割的境况太危险了。
李雪:尹老师说的非常重要,无论你现在是家庭主妇,还是在职场,无论你现在做什么,你精神上的独立,和你笃定地相信“我的幸福不取决于这个男人怎么对我”,这种笃定才会带给你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然后,不要把你的精力都盯在孩子写作业上、给老公处理各种事情上,而是真正发展属于你自己的天地。
不管你的爱好是音乐、书画,
去做你能够滋养自己身心的事。
把看孩子写作业的时间,用来自己读一本书;
把焦虑孩子为什么不去锻炼身体、打游戏的时间,用来自己去锻炼身体,去自我成长。
②
「妈宝男」与「仇女症」
问:关于“仇女症”。
李雪:有中国,有很多隐蔽的、仇恨女性的男性,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仇女症”。
他们仇恨女性什么呢?
他们仇恨女性对他们的依恋和依赖。
这样的男人,
他一方面喜欢找小鸟依人的女性去谈恋爱,
但是一旦关系确定了进入了婚姻,他会非常鄙视这样的女人,
因为他和妈妈,建立的就是这样的关系。
现在的很多妈妈都会认为,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是儿子造成的:
儿子今天很懂事,我就开心;
儿子考好了,我就开心;
儿子体谅我,知道妈妈不容易,我就开心;
儿子不这样,我的生活就毫无希望。
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儿子身上的母亲,从儿子的角度看,就像一个大蜘蛛、大母神笼罩天地,控制我整个人生的存在。
所以,北大弑母案,他觉得“我得杀掉这个笼罩我天地的女人,我才能有自由”。
大部分男性倒是没有到杀死妈妈这种程度,但是心理上,我们称他没有完成“弑母”。
他妈妈的喜怒哀乐是跟他捆绑在一起的,跟母亲共生的一种状态:
我妈妈养我不容易,她的希望就是我;
我掌控着我妈妈的命运。
有跟妈妈共生状态的男性,他心理上、精神上没有完成“弑母”。
他会非常尊重他的母亲,一说起来都是母亲的伟大、付出、不容易。
那么,他“弑母”独立的渴望去哪儿了呢?
到女朋友或老婆身上,他会厌弃、冷暴力和鄙视女性对他的情感需要。
谈恋爱、婚姻,情感的沟通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情感的沟通,那叫合租、搭伙过日子。
可是当女性想跟他有情感的交流,在隐蔽的“仇女症”的男性看来,这不叫情感交流,这叫“你要让我为你的人生负责,你要吞噬我”。
所以,他要用冷漠、厌弃或讲道理,让这个女人觉得“这么点事,你有什么好不高兴的?你看我工作这么辛苦,你还要给我找事,你根本就不体贴我!”
通过讲道理,让这个女人觉得“我想跟我老公聊一聊我今天的不开心,是多么不要脸的事,简直是太羞耻了。”
在感情关系中,
当你觉得向对方发出讯号,寻求沟通、寻求依恋,你收到的是一种羞愧感,
那对方很可能就是一个“仇女症”。
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是在女性高兴和对他的赞美之外的所有情绪都是恶臭的,他都会有厌弃。
而且会有“你看,我就没有问题。为什么你怎么这么多事?冲突都是因为你想太多造成的。”
这样的男人非常常见,你要不想掉在这个坑里:
第一、观察他和母亲的关系。
如果他和母亲还处在那种共生的状态里,“我妈养我不容易,我要为她的幸福负责任。”
这样的男人,婚后一定会让你明白什么叫仇恨、冷酷。
还有一种更高级的,他已经能够理性地探讨他和妈妈的关系,甚至说的话都非常心理学。
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好成熟的男性。
但是当你心理上、情感上需要他的时候,他会说着很正确的话,但是感受上是让女人很羞耻的:“我怎么有这么多情感需要呢?”
——非常隐蔽的攻击。
总之就是当你有情感需要的时候,你收到的不是一个允许,不是一个温暖的的拥抱。
如果这个情况经常发生,有可能他就有非常厌恶女性的情绪。
所以,所有情绪上不能自我负责、注意力放在儿子身上比放在老公身上多的多的妈妈,她的儿子都不要碰,都是雷区。
尹建莉:还原到家庭教育这个话题,当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从现在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减少控制,尤其是母亲。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我养你多么不容易”,
不要把孩子的每件事情都看做自己的事情,作业什么都要监督,
这样既不让孩子当下独立,也会给Ta将来的婚姻带来很大的困扰。
有些人哪怕学了心理学,概念是多么清楚,可是一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她走不出过去的困境。
所以说童年的困扰,真的是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生命的质量。
从现在开始,我们努力给孩子更高质量的爱,更少地干涉Ta,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价值和意义在哪?就在这呀,你这个时候给了Ta真正的爱和自由,Ta将来才有能力处理好Ta和配偶的关系。
很多“仇女症”的丈夫和妻子,他们也是共生的关系。
这个女人,之所以能遇到这样的男性,也是她自身带着那种能量的,他们达成了一种互害模式。
怎么样让我们的女儿不受丈夫的控制?
怎么样让我们的儿子懂得爱他的妻子?
就从原生家庭中给Ta高质量的爱和绝对的自由,让Ta成为Ta自己,将来Ta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就会好很多。
李雪:在原生家庭中,童年你品尝到了真正的爱和自由,就像你天天摸的都是真钞,假的一上手你就知道是假的。
被父母真正看见、真正尊重的孩子,对于这种隐蔽的“仇女症”,或是精神上有些变态的人,都不用去学FBI心理识别术,十米之外你就知道要远离了。
所以说,怎么保护女孩在这个社会上安全地长大,很简单。
你给她真货,你让她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她能自动免疫所有的渣男。
③
不幸福,是因为我不够好?
问:我的婚姻不幸福, 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
李雪:这是很多婚姻中的女性遇到的困扰,吵架了,不开心了。尤其这个男人学了心理学,他会有一通道理告诉你,这是你的错,是你的问题,你偏要这样想!
然后你觉得很有道理,会想婚姻不幸可能都是我太作了。
这是我们很困惑的地方:
如果婚姻不幸福,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
如果我做得再好一些,说话的情商、表达技巧更高一点,这婚姻就幸福了。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幸福与不幸福都是百分百自我负责的,这是最根本的角度。
无论这个男人他是什么样子,我都回到我的当下,为我当下的体验负责。
然后警惕一个鸡汤说,你好了就“人尽可夫”了,跟谁结婚都一样。
这是毒鸡汤,你能够自我负责了,能够自己撑起一片天空了,这不等于你跟谁在一起都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就像你修行境界很高了,不会觉得吃一坨屎跟吃一碗米饭是一样的。
如果婚姻当中,你的情绪感受是经常被否定的,那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感受滋养的关系。
选择什么样的伴侣,我有一个判断的方法:
当遇到挫折、困难、冲突的时候,
你看看对方是把关系和你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还是把对错放在第一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
如果对方关注的是“你错了才会这样,你改了就不会有这些感受了”,
他第一时间给你讲道理、分对错,
他坚定地认为就是这样。
他没有对事情有反思的话,
他是绝对不会给你带来幸福的关系的。
他不是人,他是程序。
所有活在对与错中的人,情商都是很低的。
而当你有痛苦的感受,
对方是第一时间心疼你,
他想了解你发生了什么,
他关心的是怎么陪伴着你,
从这个痛苦的感受中一点点地走出来,
他心疼你这个人,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情商高和心理健康的。
而中国的大部分男性,当他看到女性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他第一反应都是“又要让我负责任”。
然后讲一个道理,让女人明白你不应该有这种感受,这种人活成了一种程序。
所以,远离这样的男人,同时为自己的感受负起责任来,这是我们通往幸福的保证。
尹建莉:李雪说的两性关系的衡量标准,其实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家长和孩子发生冲突:
你不要老搞政治正确,讲一堆道理;
应该先体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感受要大于正确。
李雪:尹老师说的很关键。
孩子走路摔倒、酸奶洒地上的事件,戏精父母不是首先关心孩子有没有摔痛,而是要孩子跟周围的人道歉,给别人造成了不便,要把地面擦干净。
尹建莉:这样的妈妈,会受到很多赞扬。其实你把自己置换到孩子那个位置,体会一下就明白了,很多时候将心比心一下。
有一套所谓的儿童管教法,说孩子有什么“无理要求”,你就温柔地抱着Ta说:“我理解你,可是我就不能给你买。”
……
那你换一下角色,如果你看中一件衣服,男朋友温柔地抱着你说:“你衣服已经那么多了,就别买了。我理解你,可是就是不能给你买。”
一直到你哭得精疲力尽说:“行了,走吧!”
男朋友高兴地拍着你说:“你真好!”
你的感觉会好吗?
你把自己置换成当事人,你就明白该怎么做了。
很多时候你得跳出剧情,很多时候我们被传统和习惯洗脑。
李雪:在公司里最不受欢迎的一类人就是一遇到问题就推脱,总之都不是自己的错。
而公司最欣赏什么人呢,出问题了,赶紧地解决问题,给客户减少麻烦。
那这样的员工,Ta为什么有这样的素质呢?
就是小的时候,当Ta遇到挫折的时候,Ta的父母干干净净地、无剧情地和Ta站在一起,帮Ta解决问题,而不是说“通过这件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尹建莉:现在很多成年人,做着对孩子不礼貌的事,却教孩子有礼貌,Ta完全把自己置身于事外。
比如,有的家长问我“我的孩子出去老打别人,因为这个事,我都不知道打过多少次了,Ta也不改!”
——家长自己就完全变成了一个角色,所以每时每刻要走出剧情。
- 本 篇 -
【完】
感谢
@培艺BB 对视频对谈的文字整理!
感谢
@开到荼蘼花未寥 对文稿的分享!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等平台皆有售。
尹建莉
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划时代的家庭教育经典之作,自2009年初版以来,靠读者口耳相传,至今已全球发行1000万册。
长 —— 按 —— 二维码
?? · 观 看 对 谈 视 频 · ??
往期回顾:
?《海灵格 | 《我允许》》
?《李雪|人类受苦、无法丰盛的两大原因》
?《李雪对话尹建莉|最通俗易懂地解读「原生家庭」与「当下幸福」(一)》
?《李雪|敌意的投射》
?《李雪|父母的死本能传递:你就是×××,你应该×××》
?《李雪|莫忘初心,创造亲密而有界限的两性关系》
?《李雪|幸福,不是用来托付的》
?《李雪|怎样是拥有幸福关系的能力》
?《李雪|对患抑郁症的朋友,劝解很可能是伤害》
- End -
蓝魔 ∣ 有风情、有趣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