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这两天
这个问题又上了热搜而且热度不减
这个热搜的缘由
是一部叫《人生七年》的BBC纪录片
它跟拍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
从他们的7岁到63岁
以此来验证英国的阶层壁垒有多么难突破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在这14个孩子中
一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考上了牛津
成为了这么多孩子中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层跨越的案例
但是
原生家庭真的决定了一生吗?
原生家庭是一面镜子
热播的综艺节目《圆桌派》曾经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说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
节目里有一位嘉宾说道:父母的段位,很大程度上能从孩子的表现中折射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父母积极乐观,孩子就足够开朗;父母修养高,孩子大概率教养就会好;父母习惯性逼迫,孩子就容易失去幸福感。
原生家庭确实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映照出孩子的所作所为;但还不足以成为尺子,拿来衡量一切。
不能用“原生家庭”来衡量一切
当我们长大之后,会很容易把问题都归结在“原生家庭”上,认为都是父母的错,都是父母造成的。
但是,指责和抱怨,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将一切成年后的现象都用“原生家庭”来解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琐碎、晦暗的细节,它们都可能是将我们困住的理由,但突围的可能性永远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
原生家庭给了一些人黑暗阴影,他们中有人在黑夜中迷失自我,有人在黑夜中寻找光明,有人在暗黑中堕落沉沦,有人勇于剖开黑幕勇往直前。
原生家庭可以作为一种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为一些人为自己推脱责任的挡箭牌;
遇事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而是应唤醒我们改变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我们追寻更高生命品质的初衷。
原生家庭并不是我们一生的枷锁。
我们承认它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优劣;但它还不足以成为一把尺子,用以衡量一切。
要知道,我命由我,划破黑暗的剑始终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