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原生家庭》01|他们只不过是想帮我

《原生家庭》01|他们只不过是想帮我

阅读量:3649579 2019-10-21



【阅读坊】第21期
2019.10.21
    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原生家庭中来,原生家庭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可谓深远,不管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还是内在潜意识的,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每个原生家庭给我们不一定都是幸福和快乐,而我们的一生需要的是幸福和快乐,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苦难,从而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呢?我想,这本《原生家庭》会带给你想要的答案。
他们只不过是想帮我
《原生家庭》01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特的新作,一经销售便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近年来,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不衰,成年后的孩子开始觉醒,开始反省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种种伤害、网上甚至有自发组成的小组——父母皆祸害。
有人提问“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里面有一条高赞回答:
1.人心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不要随便说出“我觉得我这辈子再也不会好了”这样的话来,要相信人类之所以能够成高等动物,不是靠虫子那样的繁衍,而是靠智慧。
2.父母只是普通人!
3.想想你未来的孩子。
这三条对,但也不全对,在共读完这本书后,相信你我都会找到关于“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的正确答案。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01
什么样的父母是有毒的?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与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有很多家长,他们的负面行为模式是持续存在的,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些就是伤害型父母了。
苏珊·福沃特尝试找到一个词来描述这些伤害型父母所具备的共性时,头脑中最终选定了“有毒”一词。
这些父母加之孩子的情感伤害,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持续伤害着孩子的身心。
前有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指出了父母的逼迫有毒。
不幸的是,国内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毒,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私人逻辑: 
中毒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的反叛甚至个性差异视为对自己的人身攻击,通过强化孩子的依赖性与无助感来维护自己。
由此孩子习得的概念是:
1、我坏,父母好
2、我弱、父母强。 
有毒的父母都对你做了些什么?无论是被过度宠溺还是被负罪感所溺,中毒的症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大部分的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且一无是处。
 
02
孩子为什么会中毒?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说:父母的爱是最珍贵的礼物,若子女无法从父母处获得,则终其一生都将苦苦追求,然则哪怕鏖战一生,也常常会以失败告终。 
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指的是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神圣的父母制定规则,进行审判,造成痛苦。
无论是否在世,在神话他们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日后的生活中你将恪守他们的原则。
在习得这种观念的心理条件下,每个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都会用“充分的理由”——“他们只不过是想帮我”来对事情做出解释,以避开那些不愿面对的“伤疤”: 
母亲脾气大只是因为孤独,当时我能多在家陪陪她就好了。
父亲打过我,但他不是真的想伤害我,只是想给我一点教训。
母亲不理我,因为她的生活已经够糟了。
父亲冲我大喊大叫,因为母亲喋喋不休。
所有这些合理化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不可能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
表面看起来很有效但在内心深处,埋藏着“炸弹”——你一直都清楚的事情真相。
 
03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我们之所以要回溯原生家庭,并非为了做责任划分,而是为了两个目的: 
第一、让命运的轮回在我们身上画上句号,不让悲剧和痛苦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第二、看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承认它,摆脱它,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要过度神话你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错误的,只有当你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让他们回归凡人姿态的时候,当你找到勇气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时候,你才能在他们的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因此,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
曾经在我们身上发生过的、中过的毒,应当在我们今天的清醒和自觉中截断。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
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04
被剥夺的童年
 
我那个闺蜜曾经跟我吐槽:“越长大越发现,除了工作,我什么也不会做。我总能把天聊死,总是会操很多心,想很多事。我的朋友很少,聊得来的人也少,每一任男友都觉得我并不爱他们。
我每周工作60个小时,我一直拼命工作,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家里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大的,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印象里,我照顾完妈妈,还要照顾弟弟,给他们做吃的,送他们上学后自己再去学校。
当小伙伴们出去玩时,我多半在家做饭或者打扫卫生。” 
我问她,你的父亲呢? 
她说,家里三个孩子,父亲忙着赚钱。在家的时候,他也是和母亲分房睡。
我说,好心疼你啊,你内心很孤独吧。 
她白了我一眼:我那么忙,哪有时间同情自己!
这或许就是原因所在。
闺蜜那时不过是一个孩子,却被迫成为了大人,承担着父母本该承担的重任,成长得太早也太快。 
在朋友们出去玩耍的时候,她在家做着家务,替父母承担家长职责。需求得不到回应,她便开始否认自己的需求,来对抗孤独与情感缺失。她的存在更多是为了别人而不是自己。
在闺蜜的生活里,驱使她超额工作的目的有二:首先,工作可以使她不必直面内心的孤独感和被剥夺的童年和成人生活;其次,工作强化了他长久以来的信念,要多努力才能被看见。
她幻想着,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投入了足够时间就能证明自己可以把一切完成得很好。
她的内心还是个小孩,她所有得努力,只是想让母亲开心些。

 
05
让孩子做个孩子
 
父母的角色榜样作用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尤其是性别身份的形成至关重要。 
从古至今,为人父母要承担的义务都是差不多的。比如: 
●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本书讨论的有毒的父母中,大多连清单上的第一条都没有完成。
很多时候,有毒的父母往往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或心态不够健康,他们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还常常指责甚至要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责任分工乱套后,家庭成员的各个角色变得模糊甚至扭曲。 
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
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父母的角色榜样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便会消失殆尽,就像我那个闺蜜一样,没有在家庭中学会如何爱人以及如何接受别人的爱,结果她的感情生活一团糟糕。 
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了情感的滋养,她索性关闭了自己的情感之门。成人后,她无法将这扇门打开,即使她很想这么做。
 
06
我不愿活成讨厌的模样
 
闺蜜有着“共依存”型人格,这类助人者往往依赖“被需要”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拯救者,他们往往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代价。
这儿有六个问题,帮助你认清你是否具有“共依存”型人格:
1.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者减轻他的痛苦是我医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愿意为此付出任何的情感代价。
2.我从不在意自己的感受或愿望,我只在乎他的感受和愿望。
3.只要他不抛弃我,我愿意做任何事。
4.只要他不生我的气,我愿意做任何事。
5.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装作一切都很好。
6.想让他爱我的努力支配着我的生活。
如果你对每一项的描述都是肯定的,说明你是个不扣不扣的共依存者。
做完这个测试,闺蜜抱着枕头,有些沮丧。她对我说,“恐惧婚姻,恐惧跟人建立亲密关系。深深的冷漠而自私,关于自己的这一面,我用了好久好久才认清并且接受,而现在依旧希望能够改变自己这一点。缺乏安全感,与之相伴的是自卑。
会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而委屈自己,或者可以掏心掏肺地对别人好,只为了可以博得别人开心。” 
我告诉闺蜜:你可以选择,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你需要明白,爱与被爱同样幸运。 
已经发生的事不可改变,但是你可以在未来做得更好。
首先,你要面对事实: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童年。其次,停止错误,不要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07
妈宝男的抉择
 
我的表哥与表嫂的婚姻危机,出现在第一年。
这年冬天,特别冷,表嫂怀胎八个月了。婆家规定,大年三十必须回婆家给亲戚们拜年。表哥不忍表嫂挺着大肚子到处跑,决定两口子在家过年。
电话里,姨妈突然大哭,边哭边骂:“过年如果不回来,那就永远别回来了,她不懂规矩,你怎么也不懂!”迫于压力,表哥三十那天急匆匆赶回家,给众多亲戚拜年后再回去照顾表嫂。
没想到第二天,表哥接到他老爸的电话:“你要气死你妈了,年都没过好,养你这么多年,和别的女人跑了。”
表哥很绝望,他打电话问我妈,抱怨他爸妈到底想干嘛?“难不成和我妻子离婚,搬回老家?”
姨妈和姨父,在千里之外也能操控他们的儿子。我问表哥,他们对表嫂满意吗?表哥满脸通红。 
说,他们从不关心问候过她,甚至从不提起,装作没有这个儿媳妇。
我问表哥,跟家人说过他的感受没有,他说:“我真想过,但没法说。” 
每次父母为难表嫂,表哥都希望她忍耐,因为父母养儿不容易。 
表哥错在长大独立,“害得父母孤独绝望”,于是父母只好使出手段:没收对他的爱,并预言他会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想掌控儿子的妈妈们来说,媳妇就是情敌,儿子必须做出抉择。
只要成年的子女试图把握自己的生活,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他们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从此生活在内疚、沮丧以及负罪感之中。 
有的甚至直接纠缠、对付子女的配偶。
父母的这些行为很容易引发夫妻间的矛盾并动摇他们的婚姻,为此离婚甚至发生悲剧的不在少数。
 
08
为什么你无法反抗父母?
 
如何识别“妈宝男”?法则只有一条“任何时候自己妈位置绝对放心中第一位”。 
家庭排序依次是:自己妈、自己爸、自己孩子、老婆。
本质上“妈宝”认为老婆是外人,原生家庭最重要;孩子也有自己血缘,也和自己一个姓;老婆可以换,自己爸妈和孩子不能换。
为什么会有“妈宝男”?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过一篇关于“过度教养”的文章,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插手他们的人生。
看你受过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健康?只需看两个指标:回应与要求。 
回应指的是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满足,要求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成熟、独立的要求和控制。 
如果父母能最大程度理解你做某件事的心理,同时不过度干预你的人生,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的你,会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高安全感。 
而过度教养的父母,在回应与要求的天平上往往失衡:过高的回应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但凡孩子需要的,不管他愿不愿意,只要他们觉得是好的,通通让你照单全收。
一旦孩子不在身边,他们像被抽离了灵魂不知所措,正如朱妈妈那样没有自我。
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称作“直升机父母”。他们认为孩子要一直优秀,不接受任何偏差。
这样的女性为家庭真的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她们忘记了:他们所做的这些,到底是不是儿女需要的;这种“付出”,对儿女来说是不是一种负担?
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就是老人不仅把自己搞得很累,还把这套标准复制在儿媳身上。
 
09
我是妈宝男怎么办?
 
你能意识到“我是妈宝”这一点,就是觉醒的开始。
先来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你能经济独立,自己掌握金钱进行理财吗?
2.你能脱离原生家庭,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吗?
3.你对父母的话能做到不盲从,拒绝父母强行将观念强加在你身上吗?
4.你能自己有主见,拒绝父母插手你私事吗?
如何你能做到“有主见且经济独立”,那你就只是和妈妈关系很好的孩子。
对于掌控欲特别强的妈妈,保持距离,婚后尽量不要与之同住。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容易。
妈妈没有“界限感”,请你给她划出一定的界限,在这个恰当的距离和界限中行孝,不要伤及自己的妻子。 
不可否认,每个妈妈都很辛苦,都很伟大,就像妈宝男的经典名言:我妈很不容易!
可是,你妈的那些不容易,很大原因是生活造成的,是你爸造成的;而你老婆现在的不容易,是谁造成的?是你啊。
何苦要让女人的生活无限恶性循环下去呢?广大男性朋友,在没有断奶前,请不要随便祸害人家姑娘。
 
结语
 
父母养儿不容易,对于想掌控儿子的妈妈们来说,媳妇就是情敌,儿子必须做出抉择。 
父母的这些行为很容易引发夫妻间的矛盾并动摇他们的婚姻,为此离婚甚至发生悲剧的不在少数。
要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儿子们,请先掌握在家中的话语权,保护好自己的妻儿。拒绝妈宝,从自身做起!
 
今日话题
 
    你的身边有妈宝男吗?他的婚姻幸福吗?欢迎打卡留言。
来源:十点课堂
长按二维码
关注草香书吧

给我点在看的人
越来越好看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