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小何说情感”,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最新的内容。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原生家庭很糟糕是种什么体验?
有人说,自卑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有人说,如果有下辈子,希望自己不会出生;有人说,不想回家,不想结婚,有时候不想活了;有人说,家不觉得是家,而是魔窟;还有人说,觉得活着没意思,时常想杀了自己……
这些触目惊心的留言,都是深受伤害的孩子,对于父母的控诉。原本最该依赖的父母,却带给他们最深的痛;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留给他们只有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他们渴望挣脱泥泞,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他们想拥抱那个因为遭受父母虐待、忽视而躲在角落里默默哭泣的小孩。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心理学家弗兰克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的确童年时,我们如何与父母相处,长大后,我们就如何与其他人相处,就如何与世界相处。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会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我们原生家庭指的是父母与没有成家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原生家庭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共同遗传因素的成员所构成的家庭状态。
与原生家庭相对的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再生家庭。我们的再生家庭,也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生在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就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什么样的原生家庭。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因此,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我们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毒的家庭教育和幸福的家庭教育一样,都是会代际遗传的。有毒的父母导致中毒的孩子,幸福的父母养育健康的孩子。
正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的观点:童年时期的伤害往往会留下深远的影响,许多人成年后会将来自至亲的伤害合理化,并且进行自责,进而造成性格上的某种缺陷。这种缺陷又常常在无意识时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控诉、指责原生家庭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渴望的是走出童年的阴影,解放受伤的自我,获得内心的力量,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最终获得幸福和自由。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是一本家庭心理疗伤的经典之作,曾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它告诉我们直面家庭的真相,正视受到的伤害,从有毒的家庭关系中解脱出来。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她有超过45年的心理治疗经验,长期活跃于媒体访谈节目,广泛传播心理学知识,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让人们有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另一位作者是克雷格·巴克,他致力于探讨人类行为问题,两人合著过多部心理学著作。
言语虐待型父母,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这种家庭行为模式的可怕之处在精神上受到的打击和伤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后患无穷。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相比陌生人的语言伤害,来自父母的言语打击威力更大,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
可是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言语的虐待,他们认为骂一骂孩子是一种很平常的表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很多孩子都表示,挨骂和挨打之间,宁愿选择挨打。挨打的造成的身体伤痛是一时的,挨骂造成心理伤痛是永久的。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他们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和支持。可是很多中国家长,他们几乎不会给予孩子赞扬和肯定,即便外人夸奖他们的子女,这些父母也常常会贬低自己的孩子。
他们管这儿叫谦虚,说是美德,却从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言语虐待型父母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这些露骨的语言,给孩子心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012年,北大毕业生王猛给父母写了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并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最近10年,王猛仅为了更换过期的身份证回过一次家,在家停留不超过10分钟。
上小学的时候,王猛去上奥数班,发现携带的文件夹被人损坏并涂抹了。回家后,母亲不但没安慰他,反而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上高中的时候,一次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被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时,父亲大骂他直到凌晨一点多:“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
而父母并不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说话方式,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正如苏珊在《中毒的父母》中说的那样,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另一种言语虐待型父母的行为则相对委婉,他们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或者拐弯抹角的羞辱来攻击孩子。这类父母给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幽默的外衣,如果孩子表达不满,他反而会责怪孩子没有幽默细胞。
实际上,年幼的孩子根本无法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父母的玩笑,他们是会当真的。
有时候,击垮一个人,只需要一句话。不要说什么,打是亲,骂是爱,我只看到了你面目狰狞。
言语虐待型父母言辞激烈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无能的父母,通过打击子女,建立优越感,维持优越感;二是父母不切实际地期望子女十全十美。
第一种父母更重视的是自己的内心需求。他们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施加在子女身上,而当子女接近成功的时候,他们又感受到了威胁,为了维持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无意识地选择了打击子女。
第二种追求完美的父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身失败却要求子女成功,另一种是自身是成功人士,他们渴望十全十美,却把家庭当成宣泄事业压力的垃圾场。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在追求完美的父母眼中,孩子哪怕出现一丁点儿的错误,就要承受可怕的责备。
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永不犯错呢?你自己都做不到,却去要求你的孩子做到,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追求完美父母的成年子女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顺从父母的要求,不断自我施压,自我苛求;二逃避父母的安排,自暴自弃。然而,不管是走哪条路,都是痛苦的旅途。
心理学家认为,有毒父母对于孩子的负面评价扎根孩子的内心。幼年时,父母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无所不能。而且孩子缺乏反抗能力,他们只能按照父母创建的世界规则生存。因此,当父母说孩子是糟糕的、愚蠢的,孩子就渐渐相信自己确实是糟糕的、愚蠢的。从“你是笨蛋”到“我是笨蛋”,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内化现象”。
这就是言语最有杀伤力的地方,它扭曲了我们对自我的认识,迫使我们屈从于父母的毒害。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想要减少来自父母的影响,改变糟糕的生活模式,找到健康、积极的自我,最直接的策略就是改变认知+积极面对。
改变认知,首先要做的是:释放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很多遭受严重伤害的孩子,错误的认为原谅才是解脱,其实不然。
如果你遭受了伤害,感到愤怒,感到痛苦,这都是正常的反映。俗话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一直压抑、克制自我的愤怒情绪,早晚有一天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你的正确做法是去释放自己的愤怒情绪。
不要再为有毒的父母寻找借口了,该是他们的责任就让他们承担起来吧。只有这样,你的内心才会获得真正的平静和解放。
改变认知,其次要做的是:检查自己与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纠缠的关系。
可以通过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等形式,来审视你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如果在你心中,你总是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那么你永远无法摆脱他们的控制,驾驭自己的人生。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让父母高兴、自豪是我的责任”,“父母没有我就活不了”,“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尊敬他们”类似这些的观念,都是错误的,都要统统抛弃掉。
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模式。
改变认知,最后要做的是:进行自我界定,摆脱心理内化,以寻求情感独立。
我们对于自我的绝大多数认知,来自于父母,潜意识里父母的评价就是我们的标签。这就像儿时,如果父母夸奖我们勤奋,我们就会更加努力;如果父母批评我们无能,我们也默认自己一事无成才是正常的。
进行自我界定,就是要摆脱父母的影响,直面内心的真实想法,弄清楚自我的真实需求,拥有独立的信念、情感和行为。
生存在世间,我们不可能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尤其是父母亲人的情感依赖,但我们可以摆脱他人的情感操控,多爱自己一点。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假如你的父母要求到你家长久居住,而你的伴侣希望享受二人世界。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如果不同意,父母肯定会生气,骂你不孝顺,白养你了。
如果同意,伴侣会生气,影响夫妻关系。
这时,你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不想父母过来长久居住。你要弄清楚自己的意向,而不是一味的迁就某一方,或者不敢拒绝。
当然,表明立场时,你需要注意进行非辨性回应,以防矛盾激活。这种回应要求不对事件给予直接反应,而是利用“哦,我明白了,这样呀,让我想想”类似的话语,避免正面的争执,可以打破“攻击-撤退-防守-升级”的恶性循环。
积极面对,就是克服面对父母时的恐惧,勇敢的与父母对峙。
通过写信或者面谈的方式与父母对峙,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坚定表明自身立场。
就像我们前文举得北大学生王猛的例子,先不说王猛把问题完全归根于父母是否合理,至少他把自己的情感表达给了父母,否则,父母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话语给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当然要消除父母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对峙的过程比对峙的结果更重要,对峙的目的不是得到父母的道歉,而是释放我们自己的内心,恢复自信和力量。

生在糟糕的原生家庭,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哪怕最终对峙的结果不理想,但是只要迈出这一步,本身就是一种解毒,一种疗愈。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可以选择我们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请勇敢点,去打破父母的枷锁,解毒疗愈吧。
好了,今天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感谢您可以把所有的文章阅读完,感谢您对小编的认可,如果您对小编的写的内容有什么疑问,可以在下面评论留言,小编会继续努力的。为大家带来更好的精彩内容。您的鼓励是小编最大的认可。
{免责声明:文章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