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坊】第21期
2019.10.23
我已成年,却一无所有

《原生家庭》03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幸福的家庭是有的,只是不幸家庭出身的孩子,没有机会窥其全貌而已。
而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成年后想要获得幸福的家庭,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为家庭的幸福对她们来说来自于想象,而不是亲身的经历。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性格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它在原生家庭形成,是童年时你与重要亲人关系模式的内化,之后展现在其他各种关系中。这决定了你遇见谁,因此有了这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有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如果放不下过去,就看不到当下与未来。
伤害既然不能避免,那就看作是命运的考验,相信总会跨过去。很多专家说,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就是要跟父母和解,实际上是跟自己和解。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恨,只有将责任归结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们一起读第九章“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让我原谅”。
01
做60分的父母
一位从事心理行业多年的老师告诉我说:“从来没有什么好的原生家庭,也从来没有不曾让孩子受一点伤的父母。只是很多时候,孩子受了伤,没有人意识到而已。”
是啊,人心本就难以捉摸,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也许父母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举动,在他看来,就是一种伤害。我们不能否定这种伤害,但也不必太过苛责父母。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也曾提出过 Good Enough Parents 这一理论,国内翻译成60分父母,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做尽善尽美的100分父母,只要做到60分,足够好、还不错就可以了。
因为每个孩子从出生的瞬间开始,就已经拥有了自我疗愈、自我成长的力量,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幼苗,不需要太过细心的呵护,只要给予充足的阳光、空气与养分,就可以蓬勃生长。
这不是说父母不需要为自己造成的伤害负责,而是说,每个人都有足够强大的力量。
当你意识到父母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伤害过你,你现在的生活一团糟,你的父母难辞其咎。
你会愤怒,会痛苦,这都是正常的。你需要做的是释放你的愤怒,而不是压抑。
人看事物的时候往往很容易陷入僵局。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他人在原生家庭里的好,却没有看到他在原生家庭里受的伤;
同样,有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自己在原生家庭受的伤,却看不到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好。
就像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我们有时候也是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记得一位心理咨询师说过:心理咨询就是对记忆做工作。
从进化心理学来说,人更能关注到危险的信号,所以创伤记忆往往印象更深刻,也因此会淡化掉生活中美好的记忆。
对引起我们创伤感受的其他人,我们可能只是恨,但是对父母,我们往往是怨恨,而这个怨字背后的东西就是,我觉得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
02
我怎么可能获得幸福呢?
我们都期待理想化的父母,但理想的父母只存在在想象中。
你需要认识到,怨恨的背后其实是爱,如果没有这个爱,也就谈不上怨恨了。所以完全否定父母,是无法解放自己的。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希望你能够看到父母也是他们所处的整个家庭、社会、文化综合作用下的受害者,他们的教育方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
我们需要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甚至经历“我恨父母这么做”的阶段,但是我们不能卡在这个阶段,而是需要更进一步。
你可以不原谅,但可以试着去理解,去接纳。到那时,你的体验就会发生变化,就会拥有更多的力量。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追踪一群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妓女、吸毒者。
如果按照原生家庭决定一生的理论,这些孩子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但事实上,20 多年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了健康稳定的家庭和事业。
原生家庭确实会给每个人都带来伤害,但它绝不是无法打破的宿命,顶多算是一道束缚着你的锁链。
这一理论存在的意义也不是为了责怪任何人,而是为了找到根源,做出改变。
与父母和解,完善自我认知,然后以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让你的后代更加幸福。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03
童年的经历影响到成年?
Young在1990年提出,童年创伤在成年的我们身上留下的18种不良图式,经历过有害的童年经历的人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图式。
它是一种人们因为创伤而形成的不健康的思维与情绪感知模式。
不良模式的危害在于,它参与塑造了人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角度,在人的一生中不断产生着负面影响。
一个人可能会同时拥有不止一种不良图式,多种图式的叠加组合,则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图式形态”。
当某种图式形态在人的身上变得活跃,Ta就像表现出了子人格一样。
如果你有时会觉得自己体内好像有一个无法控制的“小我”,忽然做出一些你明知道不理性、不能带来好结果的行为,可能就是因为不良图式在你身上的存在了。
从不良图式开始形成起,我们应对这些不良图式的方式,会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比如,一个逃避自己“不信任/受虐待倾向”图式的人,就可能选择永远保守自己的过往不倾吐给任何人,因为不展示自己的弱点就不会再被伤害。
逃避保护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感觉不到疼,然而它更像一种麻醉剂。它只能一时止住疼痛,却不能停止伤口溃烂。当人躲无可躲,一直潜藏的不良图式就会反扑。
逃避者选择了一个彻底无菌不会有任何伤害可能的环境,但和屈从类似,这也隔绝了那些可能可以带给他们幸福生活的人靠近他们的机会。
《生活大爆炸》里,莱纳德的妈妈是心理博士,总是拿童年的他当实验对象,甚至写过一本名为《他是故意的:养育一个尿床的青少年》。
比如不给过生日是因为是母亲的功劳,庆祝圣诞节就是全家写论文。母爱要用讨,谁能接受?
04
不能杀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姜思达在《透明人》里说:
“我的童年一般,不是很快乐。快乐不快乐这件事,源于你自己有没有改变它的能力和权力。我只能接受,我爸妈两年见我一次面。我只能接受,小学五年级春游回来,我妈一个人告诉我“我们离婚了”。
小时候的事情对你现在有影响吗?肯定有。导致我现在典型的一个行为是“比较靠自己”,特别难相信别人。”
他去回忆和交代过去,脸上带着泪水,尝试与自己和解。
虽然脱离来自原生家庭的挣扎痛苦,但我们一样也看得到姜思达在辩论时的畅快和在生活中拥有点滴乐趣的满足。
不是所有过去都能轻易释怀,但未来每一天的快乐实在太珍贵。
每个人生来都有三个自我:第一个,是父母基因决定的自我;第二个,是环境文化影响下的自我;第三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定位的自我。
你其实很清楚,除开原生家庭,我们真的有得选。
东野圭吾的《时生》里,有这样一句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留下的每条疤痕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记忆。

05
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
父母给了你生命,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足够感激终生了。
它的意义在于,让你要学着接受一些事实,更要学着对自己负责。
从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起,你在哪里就已经决定了,你要做的就是拼命向前跑。
我们这一生,懂得接纳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学会了创造自己的再生家庭。
那些原生家庭亏欠于你的钱,你要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补偿给自己;
那些原生家庭亏欠于你的爱,你要在往后的时光里,一点点温暖自己。
有起跑的比赛都是短跑,可人生是场马拉松。而没有任何一场马拉松,是由起跑好坏决定的。
06
离开原生家庭,我们有得选
演绎《三块广告牌》的弗朗西斯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在电影里饰演的母亲,看起来并不好惹,超有骨气。
这和她在现实里的作风是一致的,她从没上过脱口秀节目,也没登上什么杂志封面,极少接受人物采访。
她并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在出生时被父母遗弃,成了弃婴。一岁半时才被好心的牧师夫妻收养,她曾说:“我是弃婴,我是白人垃圾。”
但她也这么说:“我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地方,找到自我,正如我们很多人在年轻时做的那样。”
在原生家庭这件事上,我们不比惨,我们还有勇气去追寻幸福。
受过伤的我们,能认清责任方,也能为自己去和解。就像弗朗西斯一般,生活给了她一手烂牌,她仍能逆风翻盘,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你也想找到那个在童年阴影里迷失掉的小孩,你得先尝试着,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将它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07
责任是父母的,不是儿女的
不再进行自我惩罚的第一步是,展开一场深入、持久的自我辩论。
你可以找一个私人的时间、一个安静的角落,来和内心的孩子进行“自我对话”。
拿一张自己童年时期的照片,看着照片里那个无助的小孩,对他说:“你不需要为什么什么负责!”
省略号里可以是你曾经自责的痛苦经历,你可以试着对自己说“你不需要为父母的不开心负责!”“你不需要为父母对你的忽视负责!”“你不需要为他们残忍而冷漠的嘲笑负责!”
下一步,你可以为这些话找到真正的责任人——你的父母。重复说到刚才的句子“我的父母应该为他们的情绪负责”“我的父母应该为对我的忽视负责”“我的父母应该为对我残忍而冷漠的嘲笑负责”。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在认知层面,你可能会理解这些不是你的错,可是内心的小孩仍背负着愧疚,给你的感受一些适应的时间,慢慢地去适应新的认知,终有一天,你能拥抱内心里,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
08
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人们在情感受到威胁或攻击的时候,往往有着最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会出现在他们的每一段关系中——与爱人、与老板、与孩子或者朋友。
但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这种反应最为强烈。
解决与父母正面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运用的方法是“非辩护性回应”,也就是说,面对干涉,你要尽可能避免过激情绪,用节制而温和的方式,明确、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当下次争吵发生时,可以用“让我想想”“很抱歉让你伤心失望了”“你有权坚持你的意见”等非辩护性语言进行交流,来替代“我没有”“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不会满足”这样的激烈回应。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是说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庭成员,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能做自己,父母也无需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父母与儿女间的争论,本就是一场博弈。
作为儿女,我们能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间找到一种平衡。

结语
童年有创伤不可怕,即使它曾经在我们心上留下伤痕。因为创伤带来的不仅有伤害也有成长。走出创伤的是勇士,疤痕是自我修复能力的证明。
我们需要关注的有且仅有:现在这伤还疼不疼。快来迎接属于你自己的新的人生吧!这可能是成年唯一的好处了。

今日话题
你有尝试为父母过去的错误行为负责吗?最后得以解决了吗?欢迎打卡留言。
来源:十点课堂

长按二维码
关注草香书吧

给我点在看的人
越来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