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写在前面的话
2016年的5月,也是这样一个星期五,我和朋友去到荷兰梵高博物馆,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长队,终于进到馆内一睹“真容”。
那天天气如何?周围的场景又是什么样子?似乎一切都是模糊的,直至得知这部全手绘油画电影《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即将上映,才唤醒了我那时的第一感受。似乎是一位来自远方的朋友,当面对他说一句“好久不见”。
这一次我们将一起......
三条线索:枪、信、画
穿梭在历史与电影之间,追寻梵高的足迹......
— 线索:枪—
“Lefaucheux a broche”式左轮手枪
梵高自杀手枪及复原物
1890年7月27日,法国瓦兹河畔(Auvers),梵高举起一把“来历不明”的手枪,朝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大约30个小时后,1890年7月29日,37岁的梵高因伤势过重去世。
1960年前后,一位农民在奥维尔镇(Auvers-sur-Oise)自家的田地耕作时,发现了一把锈迹斑斑、型号为“a 7.0 mm Lefaucheux”的袖珍型左轮手枪,直到2012年,经过研究认为这就是当年梵高自杀所用的枪。
2016年6月,“在精神错乱的边缘:梵高和他的疾病”(On the Verge of Insanity: Van Gogh and his Illness)展览于荷兰梵高博物馆开幕,将公众的焦点集中在梵高人生最后18个月所经历的极度痛苦的精神折磨。这把被认为是梵高自杀使用的手枪作为展览的重要展品首次公开展出。
文森特·梵高,《麦田群鸦》,布面油画,1890
手枪的发现地正是当年梵高的自杀地,也就是梵高作品《麦田群鸦》中描绘的那片麦田,这幅梵高遗留的作品,传达的该是怎样的痛苦与绝望。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写过一首短诗《麦田里的乌鸦》评价梵高:
“他生下来。
他画画。
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
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电影《Loving Vincent》画面帧,2017
正如影片中呈现的,麦田一片金黄,很难将这片丰收且充满生机的色彩与临近奔溃边缘的精神世界相关联。可就在这样一片金黄色里,遮天蔽日的乌鸦突然掠过麦田飞向天空,整个画面顿时一片死寂。
足迹追寻到此处,每个观影人的内心大致都是酸楚苦涩的,梵高究竟是怎样一个天赋迥异的疯癫之人。他是画家,也是诗人,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渴望。虽然,不被人爱,却依旧渴望沟通,他爱着生活,也恨着生活。这就是,梵高!
— 线索:信—
梵高一生中写过800多封信
文森特·梵高,亲笔书信(其一)
1890年,梵高完成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麦田群鸦》(是否为梵高最后一件作品,存有争议)后,精神彻底奔溃的他,写下这样一句话:“我彻底绝望了,我看不到出路”,然而他对绘画创作始终念念不忘,在最后一封书信里,他说道:“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话至此处,可见梵高是如何的孤独。
《梵高传:写给提奥的信》中记录了这样一段:
“行了,我说什么好呢?我们内心的思想曾经暴露出来吗?在我们心里或许都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必须守护那把心里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梵高的内心有着一团火,渴望通过倾诉将这团火的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可现实中,几乎无人理会。周围的误解与不屑,让这团火只能成为了他心中那团看不见的火。
电影《Loving Vincent》画面帧,2017
电影《Loving Vincent》的导演Dorota Kobiela自15岁起就是梵高迷,他被梵高的画作所震撼,也被他的书信所感动。Kobiela对这句(“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倾注了梵高短暂一生艺术创作执念的独白怀有敬意,隔着时间的长流,他仿佛感受到了当初梵高内心的那团火,因此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希望能如他所愿,
他的内心,
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就由他的画来讲述吧。”
于是,有了这部长达7年制作周期的电影。2015年适逢梵高125周年诞辰,为了纪念梵高,英国著名电影工作室BreakThru Films和Trademark Films开始筹备动画电影《Loving Vincent》。影片总时长95分钟,汇集了全球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长片。
《Loving Vincent》16位真人演员keyfram,2017
电影中有16位真人演员,他们的服装和背景都是依据梵高画作中的人物真实还原。影片中,部分情节的创作是先由真人演员在绿幕下进行表演,然后制作成CG动画(即计算机动画Computer Animation,是借助计算机来制作动画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两种),再由画家依据真人动画进行手绘,创作完成。一些没有梵高画作支撑的故事场景,在片中采取了黑白画面回忆的方式呈现。
整部电影参考了梵高一百多幅画作,制作的工作量可见一斑。
— 线索:画—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梵高
文森特·梵高,《盛开的杏花》,布面油画,1890
在我看来,这幅《盛开的杏花》最为接近梵高的精神世界。1890年春天,梵高的弟弟提奥有了一个儿子,梵高很开心,创作这幅杏花送给自己的侄儿,青色的天空背景下,盛开着白色的杏花,象征着新生命。《盛开的杏花》创作之时,梵高正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接受着治疗,他的生命和精神都进入了非常糟糕的状态,身体极度虚弱。
这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就好像昙花一现,注目凝视之下让人觉得,仿佛创作它的人是快乐的、康健的,更是像阳光一样明媚的。
我们对梵高饱受痛苦折磨的生平都很熟悉,却始终觉得他是那么神秘,观众通过这部手绘油画电影,看到了不一样的梵高,一个释放了内心深处情感的梵高,一个孤独与热情并存的梵高。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电影画面帧
电影《至爱梵高》通过重构那些可能导致梵高死亡的事件,借助男主人公阿尔芒·鲁林的视角展开(梵高生前好友邮差约瑟夫·鲁林的儿子),探索梵高饱受折磨的一生,充满争议的死亡,谜底随着影片的推进,慢慢揭晓。
阿尔芒·鲁林带着一封梵高没有寄出去的信,开始追寻的足迹,影片由此展开,他沿着梵高生活过的轨迹,走梵高走过的路,看梵高看过的世界。他逐渐接近梵高的精神世界,梵高内心深处的话,借着主人公的视角在画面上传递,直抵心灵深处。
这样用心的电影呈现方式,就正如陈奕迅在歌曲《好久不见》里所唱的那句,“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想象着没我的日子,你是怎样的孤独。”
写在最后的话
忘不了那一眼回眸,原来疯癫竟然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存在,用生命和痛苦创作一生是如此短暂,却又是何其精彩与震撼,这便是文森特·威廉·梵·高,独一无二的存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