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人民日报:中小企业办大事,这些“隐形冠军”真厉害!

人民日报:中小企业办大事,这些“隐形冠军”真厉害!

阅读量:3771051 2019-10-25


一块巴掌大的白色“塑料片”,成本1元,能卖到100元;
一份智能“图纸”,不增加硬件投资,能使非标供应链成本降低80%,生产效率提升20%;
一种10微米的薄膜,能让苹果公司几次上门询问何时量产……
这些令人咂舌的创新,不在海外,而在中国广东;没有世界500强背景,全部来自于广州黄埔区的中小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广东考察时说,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我们区的这些明星企业,虽小,但全都瞄准高精尖,在‘卡脖子’领域求突破。让中小企业有块坚实的根据地,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广州黄埔区工信局副局长赵必荣说。
中小企业能办成啥大事?
走进广州黄埔区科学城的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创新体验中心内,首条5G智慧生产线正在测试。副总裁雷鸣指着移动式柔性总拼系统说,“51秒生产一辆车,一条生产线可以做7款不同车型,我们的汽车车身夹具打破了国外垄断,定位精度可以做到0.05毫米,堪比发丝!”
汽车业,工业舞台上竞技要求最高、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而成立仅11年、员工约750人的明珞,却使奔驰、宝马、西门子、库卡等业界巨头趋之若鹜。
“和其他装备企业不同,我们是效率变革的推动者,能通过数字化改造,分享产业链效率大幅提升的红利。”雷鸣对自家的“明星产品”如数家珍:
智慧生产线体检中心可以将监测精度提升100,使一汽大众佛山生产线的效率从每小时60台车优化到62台车,在没有硬件投资的情况下,一年增加5亿元产值,软件投资一星期就回本。
另一个“杀手锏”虚拟制造,也在缩短技改周期上令人惊艳。德国奔驰在本土工厂调试新线,依靠机器人轨道测试需要一个月,而北京亦庄的生产线采用明珞的方案,只花了4天,设计效率可提升50倍。
迈向高质量发展,除了效率变革,还要有质量变革。坐落于科学城另一栋楼里的禾信仪器,攀登的就是质量这座大山。
“高端制造业的共性技术要有所突破,就要有发现短板与缺憾的慧眼,及早精确地找到突破点,我们做的质谱仪就是这双慧眼。”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振说。
质谱仪用于观测“看不见的世界”,直接测量物质的原子量和分子量。“没有这双慧眼,无论多努力都是盲跑。因为发达市场可以利用高端质谱仪,设置技术与贸易壁垒。可以说质量检测水平越高,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也就越高。”周振说。
员工刚刚满400人的禾信仪器,研发的质谱仪有多精密呢?往500个标准游泳池那么大的湖里滴一滴墨水,他们可以测出这滴墨水含有哪些成分。装有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的环保监测车在开发区转一圈,半小时就能画出分子图谱,识别哪个工厂是PM2.5的主要排放源。还有,“雪龙”号第34次去南极科考,船上唯一单价超过10万元的国产科学仪器,就是禾信生产的质谱仪。
“我们用10年走完了跨国企业三四十年的研发之路,打破了国外垄断,冲进了世界第二梯队,更做出了全球最高水平的单颗粒PM2.5监测仪。
走进洁特生物的展厅,一排排塑料瓶、塑料盒被摆在显要位置。这可不是普通的塑料瓶,而是应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细胞工厂”。一片一厘米厚的培养支架就能培养10亿个细胞,因国内独此一家,成本1元、售价100元。
“在我们没有创业前,这个市场全部是国外巨头垄断,现在我们撕开了一个口子,占有了全球5%的市场份额,出口到美欧日等40多个国家地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广州调研中小企业,洁特生物董事长袁建华第三个发言,他坦言很受鼓舞,也很有信心,“即便是贸易摩擦也不怕订单流失,不可替代就是我的底气!”
在广州黄埔区,像明珞、洁特这样的中小企业不胜枚举。他们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88%,拥有全区80%以上的授权发明专利等成果,并在5G基站天线、芯片、新材料、质谱技术等领域一举实现“卡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批“单打冠军”“科技小巨人”茁壮成长,使黄埔区拥有“瞪羚企业”185家,连续三年“瞪羚企业”数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二,真正践行了总书记“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殷殷嘱托。
中小企业为啥能办大事?
为啥这些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广州这批中小企业能成为行业冠军,主要就是专业、专注,心无旁骛地在国家最亟需、行业最高端的领域内拓荒。”金域医学高级副总裁汪令来这样总结。
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小企业要想拔节生长,都得有一股子狠劲儿。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金域医学,二十几年前也仅是一家小小的体检中心,却敢在1998年依靠员工集资购买英国病理切片机,成立第一个实验室。
“当年融资了就买仪器,后来挣钱了也没想过搞房地产,永远只做医疗服务,”汪令来指着实验室里一台基因测序仪器说,“这仪器开一下,就14万元,国内绝大多数医院不可能有很多样本来摊薄成本,所以不敢买,可我们每天能收到全国近16万份检测样本,能同时服务逾2.2万家医疗机构。”
研发上舍得投入,几乎是黄埔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性。在禾信仪器的实验室,周振指着一张不到3平方米的研发工作台,“你猜这张桌子价值多少?3000万。我们融的资、挣的钱,全都投入研发。研发就是我们企业的命。”
15年前,中国的质谱仪全部需要国外进口,可周振偏偏带领团队闯进了这个“无人区”。2004年,周振回国创立禾信,最初的研发团队只有4个人。周振既要培训材料生产商如何造材料,引导制造商如何确保精度,还要带领学生做基础研发,最艰难的时候还卖了自己的房产与汽车。
“那时候大家都不领工资,只要有钱就砸进研发,”周振说,为了测试各种天气和地理环境中仪器的稳定性,他还曾在黄山请挑夫把100多公斤的仪器搬到山顶去,“什么都能马虎,只有研究不能马虎。”
如今,禾信质谱仪器年销售超过1亿元,复合增长率保持35%以上,全球质谱仪器行业排名第13位。仅PM2.5监测仪就已在100座城市应用,并在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APEC峰会、G20峰会等多个盛会中担当重任。
问周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成功的秘诀是啥?”周振笑笑,“拼上身家,先坐10年冷板凳!” 
如果说追赶需要拼韧性,那么超越则更需要不服输的精气神。
走访方邦电子时,董事长苏陟刚从实验车间出来。“5G时代,防电磁干扰需求更大,但要求也更高,9月三星无线部门还专门来拜访,就是为了在新产品上和我们强强联合。”
员工仅300人的方邦,仅用2年就打破了日本企业在电磁屏蔽膜领域的垄断,用4年推出了“人无我有”的高端产品,坐上了电磁屏蔽膜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交椅,三星、华为、小米等都是其采购商。
苏陟认为,始终在高端通讯材料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是方邦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而核心技术则来自于不断试错。 
“既然是原创,就没有可借鉴的研发路径,从设备、工艺到产品,都要一步步试出来。”苏陟说,如今企业10%的营收都用于研发,为了超薄可剥离铜箔的研发,他们曾在4个月里做了3万多次试验,经常半夜两三点的时候,还站在生产线上。“如今我们手握92项专利,还有150项在申请,只有持续保持我们的产品‘独一无二’,才能保证70%的毛利率。”
如何让中小企业办更多大事?
走访的中小企业,几乎都用“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来感谢黄埔区的营商环境。从2005年在全国率先设立企业建设局,到2018年在全国首推政务服务“秒批”清单,223个事项立等可取,再到今年3月在特大城市中率先成立营商环境改革局、民营经济和企业服务局,黄埔区的营商环境既是中小企业的沃土,又是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缓解融资难,黄埔区亮出“金镶玉”系列政策,累计向企业兑现85亿元。“从孵化器到加速器、再到成立产业园,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融资贴息、人才补贴、荣誉补贴等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周振说。
化解用地难,黄埔区首推土地“弹性出让”。“以前土地出让是固定期限,与大企业一比,中小企业基本拿地无望。现在给了中小企业一个试水期,甚至一块地可以让他们分栋分层出让,虽然增加了政府的工作量,但却给了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的希望。”赵必荣说,2018年,黄埔区共弹性出让工业用地11宗,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共21482万元。
破解审批慢,黄埔区通行“马上就办”。9月28日,袁建华获知企业上科创板需要提交的证明,可相关部门没有类似经验,到底找谁、该怎么办?电话打到区委书记处求援,第二天全区就开了联席会议,国庆节后第一天上班,袁建华就收到了相关证明的扫描件,“国庆大家都休假了,政府却在为我们加班,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
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黄埔区今年3月出台了“禾雀花”工程报团取暖。短短半年,就帮区内企业建立起“社交圈”,促成融资7.8亿元,达成互相采购意向金额66.3亿元。
在广州黄埔区的街道边,最常见的就是绿冠如盖的榕树。它们长出胡须般的“气生根”,垂落入土后便成了新的树干,支撑树冠不断扩大。一根根看似弱不禁风的“气生根”却永不疲倦地开疆拓土,最终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这又何尝不是今日黄埔中小企业的最佳写照呢?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