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bnVjwo6WHakHyB3Z5Vu3KWFaoGSsbMMkLWbxoNTsAVtDiaNt970g7xmaWsjYbgKbVKtRMXEw5YoHg7AFQKJpMHw/640?wx_fmt=png)
点 击 上 方 “成都方志” 关 注 我 们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ibnVjwo6WHakHyB3Z5Vu3KWFaoGSsbMMkRHH1ibXria1edBO0ucjOiaWDYVHsm1b3F2ZaiaQRsPzGj7ePezGqbfR42A/640?wx_fmt=gif)
说起碉楼,人们都知道它是一种用来防御的特色民居形式。碉楼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具有地域性,藏区高碉和广东江门开平碉楼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OAdaWgaEUmfnBfYbL9ic0ySe8QfbKWgPTV0813xbG5zL9zQbqXickxxw/640?wx_fmt=jpeg)
▲ 开平自力村碉楼
但其实,在成都,“客家碉楼”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且很少为人所知。
客家碉楼的缘起,始于清朝初年客家人入川。如果从个头来看,它们显然没有福建客家土楼围屋那么高大宏伟,但在基本功能方面,两者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抵御土匪(四川话俗称“棒老二”)与山贼等外来侵略,并且防卫家族宅院和族人生命财产安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ias7Gr03ibK2JDdt0tAhg1tO7cIFRwdbrqJmtl8W8efOBcibObDcNWKzw/640?wx_fmt=jpeg)
▲ 资中王家祠堂。这一支王姓是客家入川在川“创业”发达的代表
成都客家碉楼从清初就开始修建,清嘉庆年间,修筑规模更大、数量更多,至清末民国时,碉楼数量达到顶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Zr5hkcVcfzHXOcia3PyXicVJ2RRgwpWJ7VrYbBqDbhuCJMhWoby0Hkfg/640?wx_fmt=jpeg)
▲ 福建客家土楼
当时,属于华阳县管辖的隆兴场(今在龙潭乡),由于地处成都东山丘陵腹地,与城市距离较远,再加上周边地形复杂,林深树密,因而匪盗猖獗,治安状况极其糟糕。
由于地方土匪十分频繁地袭扰乡里,由一些乡绅地主和大户人家出面,组织全族、全村人共同修建起了防御土匪山贼的碉楼。人们希望以此增强乡间百姓的自卫能力,保护家族产业。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GeTJeWlibwzCJ5iaurOQrPcsXjI3G29LVcSQgKBVfQ7KIOEKialZWlWJQ/640?wx_fmt=jpeg)
▲ 洛带古镇。洛带镇85%都是客家移民后裔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东山一带的场镇与周边村落间慢慢出现了碉楼林立的景象。
这些碉楼多是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其建筑方法与构造样式都大体沿袭了广东客家传统,采用夯土泥砖木质结构,并使用条石作为楼基,屋檐楼顶则用小青瓦盖顶,也有用麦草代替小青瓦盖顶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6k6yjjIn2Y29EUWwMPemH1NXlXRP8ZRHfZkvrn8gNusjdTB1XoN4ng/640?wx_fmt=jpeg)
▲ 云南马关碉楼的射击、瞭望孔
这样的碉楼通常为二层结构或是三层结构,屋顶塑有精美“中花”,正梁两头飞檐常常贴有精致的砖雕。其屋檐四角高翘,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军事防御能力也很强。
碉楼每一层,都分别设有瞭望哨孔和射击孔(分明孔与暗孔),每层横跨约5米,铺设有木结构的楼板;层与层之间则以木质楼梯相连,坚固且轻便。在乡镇建筑物主要是平房的年代,三层结构的碉楼已经算是高楼了。哨兵站在三层楼上,即有居高临下之势,可以轻易地观察到两三公里范围内的各种情况。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qDCicjc5GUrIliaFjG5j2VTWJfnaFulN4OZgRBdPibrzhueNSISMeyH0w/640?wx_fmt=jpeg)
▲ 四川丹巴碉楼
因此,凭借一座碉楼,客家村落就能提前掌握匪情,大大提升侦查预警能力。同时,碉楼本身又修筑地十分坚固,先天占据地利,可谓易守难攻。这样的设施,是村民们保卫家园的坚实依靠。
新中国成立以后,客家碉楼已不再承担军事防御任务。然而沧海桑田,世易时移,在现代化城镇建设的大潮下,这些碉楼几乎随着老旧房屋一起被拆除殆尽,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硕果仅存的,也不过只有几座而已。
1
向龙村碉楼
这座碉楼位于龙潭乡向龙村,1998年6月,被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评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该碉楼曾受损严重。后经维护翻修,最终得以保存至今。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ppyMMgzjslDsK6hEFaia3f0cl6iaG2BriaicgVdMck8ReJOHLMIcDt46ibg/640?wx_fmt=jpeg)
▲ 向龙村碉楼
2
火神庙巷邹家碉楼
该碉楼曾经伫立于龙潭乡场镇火神庙巷,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拆毁于2005年。
据时人回忆,解放前的龙潭老场镇上总共有五座碉楼,除了火神庙巷有一座外,在上场口和下场口分别有两座。碉楼下还分别有一道“栅子门”,用于关闭或封锁场镇,以防御土匪袭扰或歹人入侵。可攻可守的碉楼与“栅子门”组合,就构成了民国时期龙潭老场镇最重要的城镇防御工事。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ChOapEMq07Z8ibib45bBVscEEbdz2W8uKCmcmhtBuGSn6LAa4BZUFHbA/640?wx_fmt=jpeg)
▲ 火神庙巷碉楼
除了场镇上公用的碉楼,周边各大私家老宅、老屋也都分别建有用于防卫屋舍、防卫村落的碉楼,如向龙村、院山寺、清水沟等就是碉楼的集中分布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6fgSSp4yUCPyWj9cxNKAvdAe1vyEEpsibFwO6npVAM0oLFicBUBP46rQ/640?wx_fmt=jpeg)
▲ 原院山寺碉楼
3
因碉楼而得名之地
今天,在龙潭还有一个叫“双碉堡”的小地名,沿用至今。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bnVjwo6WHan0lSCiaQoJQEPUGfAy29tjp0HCDCIXBjK6Dcdz8fjISt47LRwcfibzbEfOV2BXRcECVKewQ40lia1Zw/640?wx_fmt=png)
▲ 地图上的“双碉堡”
成都客家人通常把碉楼用客家话喊作“碉堡”。在龙潭乡的街坊邻里间,“双碉堡”这个地名的叫法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当地有一户人家曾建有碉楼,而且还是一宅双碉的格局。久而久之,附近的村民就把这片区域的小地名称作“双碉堡”。“双碉堡”的地理位置在今日龙潭乡向龙村加油站后面。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AsEUxyqutSibbUJ2icsAhDmD0bRtzibX3rrhAYuic0Qbn6rmx2og5vvdb4q3kUicCXeh701dM4nsVp2fEdwhFHkoyTQ/640?wx_fmt=gif)
在修城筑路的浪潮之下
富有历史感的民居都在逐渐消失
碉楼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我们当代人
能否留住这些历史的遗迹呢?
注:原文作者代德章,文章有删改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图片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阿山
图文校对:tea
技术支持:forever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问道,直笔著史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bnVjwo6WHakHyB3Z5Vu3KWFaoGSsbMMkuHicPIBcQojPzwZP1DLHLvibiazSon4bTdR55picydpRCcFu9hpnqCfb3w/640?wx_fmt=png)
与我们一起
览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bnVjwo6WHakHyB3Z5Vu3KWFaoGSsbMMkLWbxoNTsAVtDiaNt970g7xmaWsjYbgKbVKtRMXEw5YoHg7AFQKJpMHw/640?wx_fmt=png)
成都方志原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