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原“十大名吃”,又称太原“十大风味名吃”,这10种饮食中有主菜、有小吃;有主食、有零嘴;有正餐、有甜品;有热的、有凉的;有巴喳巴喳嚼的、也有吸溜吸溜喝的……干的稀的蒸的煮的荤的素的都有。
当然这10种饮食中有的也并非太原独有,但毫无疑问被太原先民塑出本地形状、以满足地域唇舌口腹之需。
饺子
太原“十大名吃”不容易确定创制于哪朝哪代、谁人谁手,但一定都是晋阳餐饮源远流长的味觉沉淀,也是民间对并州味道千百载千挑万捡的碗筷选举。
从文化的角度看,还应该是太原百姓对舌尖故土的认祖归宗。
百花烧麦
“十大名吃”有不尽相同的版本,但确认过眼神、可以拍板定案的几样,一定有头脑、饺子、过油肉、羊杂割、百花烧麦、桂花元宵、荞面灌肠、鸡蛋醪糟和豌豆糕.
也有把目光聚焦别处的吃货,主张把葱花烙饼、莜面栲栳栳和糖醋鲤鱼等列入其中。
羊杂割
“头脑”绝对是古城最独一无二的太原味道。然而傅山先生始创“头脑”,初名是相当逗人胃口的“八珍汤”。
“八珍”者,乃肥羊肉、莲藕、长山药、黄芪、生姜、煨面、黄酒、酒粕等8种食材是也。
八珍汤
这种最好用冽石寒泉的涌水静心熬制的汤食,原本是先生为高堂老母冬令进补的孝心专奉,后来清人铁骑进关,矢志亡明的耿介书生便把“八珍汤”易名为“头脑”,亲自教习太原城一间专卖羊杂割的食铺专事售卖,用“杂割清和元头脑”的厉声诅咒,宣泄憋满胸膺的愤怒。
但在浩浩荡荡的华夏民族大融合进程中,再强烈的民族情绪也是阶段性的。
傅山先生身后没多少年,心跳平静下来的太原人手里捏着中空焦香的“帽盒”、用筷子夹着酸爽的盐渍青韭,在暖汽升腾中慢慢享用这款绝妙美食时,黑棉袄下面的胸膛不会再掀起历史的波澜,他们只会仔细体味顺喉而下的黏滑酒香,还有咀嚼肥羊肉和莲藕时游走肩背的慵懒,并且在内心生发出一种“不食八珍汤,枉做并州人”的感慨。
但若按美食历史时刻表排座次,明清之际才用大瓷碗端在案上的“头脑”,只能算做太原味道中的后起之秀。
像被誉为太原美食江湖扛把子大佬的“过油肉”,出现历史则早在1400年前的北齐时代。
过油肉
饮食文化史专家小心翼翼地认定,以猪肉为主要食材制成的太原过油肉,是那时生活在古晋阳的鲜卑贵族与汉族在饮食文化上一次热油旺火式的烹制融合
这么说,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猪肉都得不到汉族达官贵人的青睐,“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古文献言之凿凿,凡是吃猪肉的,都算不得真正上档次的权贵和富豪。
比如唐代庆贺新官上任的“烧尾宴”,菜谱有“通花软牛肠”、“光明虾炙”、“白龙曜”、“羊皮花丝”、“雪婴儿”(食材为青蛙)、“仙人脔”(奶汁炖鸡)、“小天酥”(食材为鹿肉和鸡肉)、“箸头春”(即烤鹌鹑)、“过门香”(大约相当各种肉的炸串儿)等菜肴,牛羊鸡禽加田蛙,唯独不要二师兄。
炸串串
猪肉,根本上不了官家台盘。
但是应了白居易“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两句诗,在草原大漠一域,猪肉却是最最高大上的顶级食材,“非大宴不设”。
因此当鲜卑人从荒漠来到缤纷晋阳城,寻常屋舍里并不鲜见的猪肉让他们深感震惊,高鼻深目的鲜卑人决定按照孔圣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导,责令典膳坊厨师选用最嫩的猪里脊肉,斜刀切片、浅醋明油,制成十足贵气、一传千年的太原第一名吃。
老鼠窟汤圆
太原当代过油肉早已不是鲜卑人时期铜钱肉片盐腌、水煮、油浸“三部曲”的“熬肉”模样,可携手时鲜、海味百变其身的过油肉,虽散发出袭人的贵族气息,代表太原味道中可以达到的华丽层次,但普通太原人安营扎寨的烹饪世界,更看重的还是灌肠、醪糟、饺子、羊杂、烧麦、元宵这一类朴厚、节俭、平实、家常的里巷滋味。
这其中,尤以太原“灌肠”风味天下唯一。
凉拌灌肠
外埠人千万不要以为太原“灌肠”类似北京城淀粉加红曲灌入猪大肠、煮熟后切片油煎而食的那种风味小吃;
也不要以为太原“灌肠”大约与川、粤、湘、桂、沪那种把猪肉馅料灌入天然肠衣晾晒制成的腊肠相近。
太原灌肠,是一种以荞面为食材的素小吃,制作方法简单,凉拌热炒都可,妇孺老壮咸宜,降脂降压健康。
炒灌肠
关键这种小吃起于古时贫寒晋地,百姓荤腥血肠不常有而荞麦面常有,素食荤名,也能给久处肉食匮乏时代的人们带来些许心理抚慰。
因此荞面灌肠的原名究竟叫“灌掌”还是“罐渣”,太原街头排队吃灌肠的红男绿女们并不在意。
令人讶异的是,老太原除了“十大名吃”,竟然还有被称作太原“老四样”点心的“四君子”。
“四君子”说法,在太原民间也有若干版本,大致包括“孟封饼”、“豌豆糕”、“牛舌饼”、“槽子糕”或“一窝酥”。
一窝酥
几样古城茶点,被冠以文绉绉的“四君子”之名,背后一定裹藏着荡气回肠或温婉曲折的故事。
而这一切,就让老太原味道有了更耐咂摸也更悠长绵细的醇香。
投稿爆料请加微信13259995214 QQ144279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