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迈瑞医疗:第一个十年营收100亿,第二个十年冲进全球前20

迈瑞医疗:第一个十年营收100亿,第二个十年冲进全球前20

阅读量:3796696 2019-10-26


从顺势而生到国内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医疗器械企业,从被国外投行做空到成为中国A股创业板一哥,在医疗器械黄金十年到来的趋势下,迈瑞医疗正朝着成为全球前二十大供应商的目标发起冲刺。
//1.不畏困难,负重前行
//
身处医疗器械行业,如果不知道迈瑞医疗,就好比买手机不知道华为。

∨这家坐标位于深圳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和营销,凭着28年如一日的创新和坚持,以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产品线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成为不折不扣的领导者。
公开资料显示,迈瑞医疗成立于1991年,一直专注于监护仪、彩超和体外诊断等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目前已成为国内业务规模最大、净利润最高、产品体系最完善的龙头企业。
历史经验证明,但凡取得一些成就的企业,在创立之初都经历了一些苦难艰辛。
作为迈瑞医疗创始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李西廷每月工资只有280元。在当时那个年代,且不说个人成立公司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单是注册公司都非常困难。1991年,李西廷40岁,出于做点事以及改善家庭生活的考虑,李西廷找到他在安科的同事聊了创业的想法。大家不谋而合。于是,一行人拉来来中科院武汉分院和香港的一家公司作为股东,才解决公司注册和开办经费的问题。
不少公开报道显示,创立之初的迈瑞医疗,以代理进口医疗器械为主营业务。由于资金困难,当时李西廷和搭档去北京参加医疗展会只能租得起半个展台。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身兼销售业务员、技术工程师等多个角色。
资金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迈瑞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他们找商业银行贷过款,找深圳科技局财务处借过钱,甚至还专门跑到美国华尔街去融资,吃过很多闭门羹。但最终还是熬过来了。

∨李西廷曾在接收媒体采访时回忆道,在深圳科技局提供的90万元无息贷款支持下,他们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单参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后来到了产品生产阶段,公司资金仍然不够。深圳市政府出面协调,帮助公司拿到了500万元贷款,生产线才得以开工。”
还好创始成员们有自己过硬的技术,没钱雇佣人才则自己上阵搞研发,凭借着比国外巨头公司产品拥有更高性价比的优势,迈瑞医疗慢慢在国内打开了市场。到2006年时,已经有十几亿元的销售额,利润可观。同年9月份,迈瑞医疗在美国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高光时刻,中国的迈瑞医疗开始受到世界瞩目。
有了纽交所上市公司光环的加持,迈瑞医疗走出国门打开市场的愿望得以实现,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日渐成型。

不同于A股市场的是,在此后的几年里迈瑞医疗遭到一些做空机构的干扰,多次被当成做空报告的主角。为了应付这些,迈瑞付出了高额成本。鉴于迈瑞产品质量过硬,美国资本市场对迈瑞品牌影像已经不大,加上中国资本市场日渐成熟,2016年,李西廷和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徐航、成明和以3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私有化交易从美股退市。
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迈瑞医疗总营收从15.15亿元增长至超90亿元,净利润也从3.62亿元涨到17亿元。很显然,营收和净利同步增长并非一块“美国上市公司”的牌子所能带来的,若非客户认可产品,上述增长的数字恐要缩减很多。
私有化之后的迈瑞迅速转战A股。2017年5月,迈瑞医疗披露招股书,拟登陆A股主板,因商誉价值在净资产中占比超过主板上市的规定,2018年2月,迈瑞医疗主动撤回IPO申请。一个月后,迈瑞IPO火速重启,登陆创业板。并于2018年10月16日成功上市发行股票。
现在的迈瑞医疗,头顶创业板“一哥”的光环,手持超过2100亿元的市值,年报披露以及机构调研所显示出的稳定的三大产品线,已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中名副其实的龙头。
//2.上市一周年
//
一周前的10月16日,是迈瑞医疗上市一周年的日子,不知不觉,迈瑞回归A股已满周岁。
今年8月29日,迈瑞医疗发布2019年中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82.06亿元,同比增长20.52%。实现归母净利润23.69亿元,同比增长26.57%。

∨半年报显示,公司三大产品线均实现增长。生命信息与支持板块实现收入32.26亿元,同比增长24.44%,这其中核心产品监护仪实现了近20%的增长。
作为少数能全面提供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的供应商,迈瑞医疗的监护仪在中高端医疗机构的突破也带动了麻醉机、除颤仪等其他产品的增长。
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收28.45亿元,同比增长22.48%。其中血球与生化保持稳健增长,化学发光在试剂品类日益健全后继续维持超高速发展。
上半年增长率较低的为医学影像业务,营收19.74亿元,同比增长12.51%。有研究报告分析称,上半年国内超声配置节奏较慢,配置需求少导致竞争激烈。而公司高端台式和便携式超声装机数量增加,在进一步渗透国内医院的同时也进入了多家北美、欧洲医院。
这样的“战绩”不可谓不亮眼。2018年迈瑞医疗全年总营收约137亿元,按照其增长目标,2019年全年营收将超过160亿元。
正如迈瑞三大产品线均稳健发展一样,其研发+生产+营销同样齐头并进。
在营收、利润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迈瑞在研发创新上也保持了惯有的高投入。中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达到7.78亿元,同比增长10.15%。
中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迈瑞医疗新申请专利259件;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共申请专利4248件。2019年4月,公司Resona7多普勒超声系统获得第二届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工业设计类金奖,这也是唯一获得金奖的医疗器械类产品。

在营销上,迈瑞现有营销人员近3000人,产品应用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也已覆盖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形成了很强的品牌效应。
生产方面,公司始终坚持高标准质量管理,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产品陆续得到欧美高端客户的认可。
迈瑞中报还称,除三大业务领域之外,公司正在积极培育微创外科领域业务,目前包括外科腔镜摄像系统、冷光源、气腹机、光学内窥镜、微创手术器械及手术耗材。迈瑞医疗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将其培育其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为公司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3.下一个黄金十年,冲刺全球前20//
2015年,标准普尔旗下数据库统计显示,迈瑞医疗位于全球医疗器械百强排行中第43名。当年该榜单前50名中,只有迈瑞医疗一家是中国企业。有业内人士称,虽然迈瑞医疗曾在美股遭遇做空,但2006至2016这十年是迈瑞医疗做强做大的关键十年,迈瑞抓住了。

到了2018年,迈瑞医疗迎来一个新的十年。
“如果说2018年之前的10年是国内药品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我们可以说2018年开启了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黄金十年。”李西廷在迈瑞医疗2018年年度报告卷首致股东的信中如是表示。
致信中,李西廷还指出,从药品和医疗器械人均消费额比例(药械比)的维度,中国的药械比大概是1:0.351,远高于发达国家1:0.981。以迈瑞为代表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全球竞争之中。随着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技术提升和规模壮大,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将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国内市场上,完成医疗器械进口替代是一大方向。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医疗器械企业参与进去。
据中国医疗设备杂志协会2017年数据,国内监护仪市场主要分为3个梯队,迈瑞医疗已是行业内绝对龙头,占据64.80%的市场份额;第二梯队是以飞利浦、GE为代表的公司;第三梯队里则是理邦仪器、宝莱特为代表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其中宝莱特的国内市场份额只与GE相差不到0.5%。
在体外诊断领域,中国产业信息网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生化诊断市场中,国外巨头仅占据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额,国产比例达到70%,主要企业包括迈瑞医疗、科华生物、九强生物等。
彩超领域,2017年国内市场上,GE和飞利浦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西门子近几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日渐萎缩,已被迈瑞医疗超越。开立医疗紧随其后,也超出西门子近一个百分点。
在CT领域,进口替代的曙光也开始显现。据医招采统计的数据,2018年1-9月全国各省市CT中标结果,GE、东软中标数最高,分别为36和22台;其次为西门子、联影、安科,三者基本持平。
在分级诊疗、鼓励医疗器械创新、改革审评审批制度以及基层放量的政策利好下,不少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将有多个细分领域完成进口替代,包括上文提到的彩超、CT,以及MRI、内窥镜、化学发光、分子诊断、骨科植入物中的关节等。
这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想要看到的,也是迈瑞医疗想要看到的。

∨今年10月份,李西廷在接收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表示,下一个10年迈瑞的目标很明确,要进入全球医疗器械供应商的前20名。这要求迈瑞一年至少有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亿元)的营收。
李西廷表示,迈瑞已经做了五年规划、三年预算,从新产品研发、到销售队伍、到内部管理,为了实现目标已经想得很清楚。

现在看,对比国外拥有百年历史的医疗器械公司,创立不到30年的迈瑞还很年轻,活力无限。同时,面对他们动辄上百亿美元的营收,迈瑞医疗一百多亿元人民币的营收还差的很多。虽然追赶上去道阻且长,但正如李西廷所说,认识到技术和人才水平的差距,然后靠勤奋和效率来慢慢提升,不满足于现状,慢慢争夺这个大市场。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