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城之南】陈忠实:一个秦人的文学证明(下)

【城之南】陈忠实:一个秦人的文学证明(下)

阅读量:3828638 2019-10-26


陈忠实:一个秦人的文学证明(下)● 鹤坪左起:道北老男孩,陈忠实老师,作家鹤坪

陈忠实老师难得一见的开心一笑    



   二、读他的背景,读出霸气与苍茫
  那天,全国亿万观众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听一个苦命的作家讲述他的人生。那天,陈忠实老师作客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他的人生和艺术,做完全彻底的、揭椽亮瓦式的“剖白”。那天他用大实话、大白话述说过往的人事,每句话都直白而浅显,谈得又更多是人生与艺术的私事,所以,我谓他那天的对话为——艺术秘奥的剖白与人生解纳的剖白!那天陈忠实用”淡而又淡”的生活语言,准确地表达了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那天的陈忠实似乎还有点憨,憨憨地笑,憨憨地面对亿万电视观众.
  那天许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我也流下了眼泪,我的眼泪直到今天依然在心里流着。
  在央视六百平方米灯火辉煌的演播室里,他的穿着似乎显得简单简陋了一些,也正是由于这种简单和简陋,丰富和补益了陈忠实的一惯风度,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徒增了他形象和气质与亿万观众的亲合力。那天,掌声不断。那天,泪如倾盆!
  那期《艺术人生》播出之后,央视的一个资深传媒人说:如果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长篇小说中选一部作品作为标志和高峰之作,陈忠实的《白鹿原》当之无愧。大气磅礴、颇具史诗品位的《白鹿原》通过描写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国恨家仇的故事,不仅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近半个世纪的深刻变革、透视出凝结在关中农人身上的民族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凝聚了陈忠实对农村、农民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分析。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一部《白鹿原》,不仅把陈忠实推到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也让陈忠实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陈忠实是《艺术人生》开播六年以来,迎来的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嘉宾!
  最近,我的枕边放着陈忠实老师的新著《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笔记》。他用极尽朴实的语言文字,不设机趣地陈述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其间的酸涩酸辛,不再细说了。这里,我用条目化的写法,勾勒出陈忠实人生和艺术的简单线条,我依据的材料,一是陈忠实老师在央视《艺术人生》的陈述;二是《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笔记》。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亲都是地道的农民。读了几年私塾的父亲一直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多读些书,走出农村,将来出人头地。
1955年,陈忠实的哥哥要考师范了,但是,父亲靠卖树( 一根丈五长的椽子只能卖到一块五毛钱) 供两个儿子同时进行学业实在难以为继。春节过后的一天,父亲和陈忠实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面带愧疚之色的父亲对儿子说:我实在没办法了,家里也没有什么可卖的了。我无法负担你兄弟两个读书了,你年龄小,先休学一年,先把你哥供到考上师范学校后,你再去读。在陈忠实的印象里,父亲从不在人前哭穷。所以父亲这样一说,陈忠实立刻决定休学一年,以便万般无奈的父亲实现一年后让他哥哥投考师范再腾出手来供他复学的谋略。
  陈忠实对“休学”过程在他的〈晶莹的泪珠〉一文里有过极其精彩的描述。这是一篇可圈可点的美文,每读它都让我浮躁浮动的心灵,迅速地趋于宁静。
1962年他二十岁时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1961年这个学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取了大学,一年之隔,四个班考上大学的人数却成了个位数。成绩在班上数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他们全班剃了个光头。自此开始,陈忠实开始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农村生活。然而,也正是这40年的农村生活,为《白鹿原》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真实素材,根植了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
  高考结束后陈忠实经历青春岁月中最痛苦的两个月,几十个日夜的惶恐紧张等来的是一个不被录取的通知书,所有的理想前途和未来在瞬间崩塌,少年陈忠实进入了六神无主的失重状态。已经记忆不清究竟有多少个深夜,他从用烂木头搭成的临时床上惊叫着跌到床下。
  沉默寡言的父亲开始担心儿子“考不上大学,再弄个精神病怎么办?”,后来就很认真地跟他说了一句话,说当个农民又如何啊,天底下多少农民不都活着嘛!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二十岁的陈忠实选择了到村小学当老师,也从此开始了在陕西的乡村里走过的第二个漫长的“二十年”。
  在读以上陈忠实的“背景资料”的时候,你读不出他及他的家族与显赫世族与达官贵人的联系,更读不出他及他的家族与地方圣贤、都城名儒的联系。读出的只是人老几辈的寄托以及与苍茫大地的联系,读出的只是诗礼传家的传统与精耕细作的传统。另外,在他的“背景”里,我们还不难读出——根植与白鹿原下、霸柳之畔的一种特殊特异的尊礼与尚儒的古典英雄情结!仔细欣赏陈忠实的背景,你会发现:在陈忠实生存的这个地理坐标,倘若不出陈忠实,也必然会出马忠实或者刘忠实!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平常意义的地理坐标,更重要的它是华夏民族英雄姿态\理想思想和现实主义的精神座标.
  陈忠实的文学背景由重要的三个部分构成:1、背景的黄天后土、帝工陵山映衬出的饱含忧患与苦难的英雄思想;2、背景的诗书故里、自然人文结构出的饱含农耕文明与天地崇尚的理想精神;3、背景的黑山白水、风土风物结构出的饱含宗族宗亲与庙堂文化意味的深沉!
  除此背景之外,在陈忠实及其家族,世代农耕,往来的一概“草鞋亲”,没有发现他与皇亲达官有什么联系!就这样一个农家子弟,他就楞把文学的功业做到了最大最好最强,并且摘取了至尊的中国文学的桂冠!缘于此,我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公正而残酷的!它公平公正的待遇每一个中国作家,摒弃了阶级阶层对文学审美的影响,保持了文学的正气与时代精神的正神与正思!
  有了这个时代文学的正气、正思与正神,然后才让陈忠实这个农民的儿子,成为这个时代的雕像!

陈忠实老师对读者的签名题字要求总是尽力满足





2007年10月10日那天晚上,陈忠实老师为道北老男孩一行在《白鹿原》《我的行走笔记》《我的关中我的原》等8本著作上签名题字
  三、读他的作品,读大器的制作过程
  陈忠实的《白鹿原》,无疑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的大器之作。
  大器是区别于小品的。大器不是“清平调”,也不是“太平颂”。大器往往产生于动荡的时代与山河破碎的民族垂危时期。在陈忠实的大器之作《白鹿原》诞生的前夜,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动荡洗礼,经历了为期将近三十年之久的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种思考,赋予《白鹿原》一种显而易见的象征力与洞穿世事的影响力!倘若我们仅仅把《白鹿原》理解为“从旧民主主义时期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思想交锋”,那么我们必然忽略了《白鹿原》这部煌煌巨著,对整个华夏民族心灵历史、情感历史与精神长度的多面关照。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白鹿原》所表达的历史,也具有深刻的映照与映衬当代历史的作用!《白鹿原》出版之后,面临的是商品经济大时代,面临的是民族价值观念的复苏,面临的是一个更其为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值此之际,《白鹿原》所唤醒的政治思考与社会思考,则远比它出版那个年头的作用,更其为充沛、更其为强烈!透过时间品老酒,老酒清洌爽净的内在品质,寓意的可珍可贵。
  我想,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从内心到整个写作过程,都肩担着对于中华民族灾难困苦与动荡历史多方面的思考。《白鹿原》是多向多意的,它向灯塔,完全有能力透过沉重的黑暗,赋予当代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某种新解某种哲思,乃至于某种玄想!
  我们往往注目于《白鹿原》的出版时间,而忽略了它构思与写作准备的过程。这里,我从央视《艺术人生》对陈忠实的采访过程,强摘几段有关《白鹿原》写作环境的描述,再现和复述《白鹿原》这部必然影响后代的大器之作,孕育和诞生的苦难过程,从而使当代读者更深层地理解作家的劳动过程,赋予作家的劳动与人类神行的联系。同时,我简单的编了陈忠实的工作年谱,以此使读者更清晰、更明了的认识他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从中发现可以惊动我们心灵的人生故事。
  在一个破屋子里,窗户纸被西北风吹得一个窟窿接一个窟窿,一张古老而破旧的小圆桌用草绳捆着四条腿,桌上放着一个煤油灯,用废弃了的方形墨水瓶制成……陈忠实曾多次不无诙谐地说:成名无非是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
  在老屋颜色晦暗的墙上,陈忠实写下了他的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从1962年他高中毕业到1982年调陕西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他一直在农村。1962年9月至1964年8月,陈忠实在西安郊区毛西安公社蒋村小学任教;1964年9月-196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团支部书记;1968年12月至197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工作;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1980年3月至1982年11月: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1982年11月至今:陕西作家协会工作。
  特殊时期学校停课以后,陈忠实投身于真正属于农民的田间劳作,翻地、拉车、割麦、打场……他成了生产队最壮的劳力。 1977年夏他是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的总指挥,整整三个月坐镇在第一线,带领一千多人去实现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造成蓄水、蓄肥田的任务。1978年上半年他组织公社的人力在灞河修筑八华里的河堤,现在还发挥着挡水护田的作用。因而,对于六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生活,陈忠实可以说不经意间就谙熟于心,对农村的各色人物由于经常厮混在一起,自然也和对自己的身边人乃至家里人那样熟悉。如今再回过头来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去回看那一段生活和历史的时候,那些生活经历已在静默中成为无价之宝。
  早在《白鹿原》写成之前,陈忠实已经是陕西颇有名气的作家,1982年,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正式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1987年,陈忠实先后到西安近郊的几个县城收集资料,从县志、县史中,他共摘抄了30多万字的资料,他看到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件在各县的生动反映和具体投射,他的思绪在一次次的震动中变得更加深刻和沉重。这次的史料查找和寻访调查使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得以延伸,他对历史的思考和洞察因之愈发明晰。1988年,陈忠实开始动笔写作《白鹿原》。陈忠实写《白鹿原》写得比较从容,一共写了4年。一稿写了一年,二稿写了三年,期间由于天天开会终止了一段时间,1992年元旦,这部长篇巨著终于写完。
  那天,陈忠实面对亿万电视观众,侃侃而谈。
  “《白鹿原》写作过程中,最难以忘记的,对心灵而言而最关重要的是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的感觉,我似乎从一个悠长的隧道里摸着爬着走出来,刚走到洞口看见光亮时,竟然有一种忍受不住光明刺激的晕眩。这是真实的。”
  他抽了半天烟,然后在冬天过早黑去的夜色里,走出村子,走到灞河边上,顺着河道一直走到河堤原坡的尽头,那种感觉好像扛着重担,走了很长的路,突然扔下,但扔下后,却一时找不到走路的节奏,有一种失重的感觉。他坐在堤头上抽烟,脚都麻木了自己都不知道,很长时间以后。他顺着河堤最后又走回来,感觉到心里头还压抑着什么东西排解不开,就又坐在河堤的尾巴上抽烟,他看见脚下的河堤内侧长的厚厚的一层冬天干的茅草,抽烟的同时把茅草就点着了。河风顺势一吹,整个河堤内侧的茅草窜上去,火光冲天。他这会儿才感觉到全部释放出去了。
  灞河边上的枯草,被点燃了,直到今天,依然火势熊熊!
  那天,陈忠实朝着东去的灞河水,慨然赋诗:
倒着走便倒着走,
独开水道也风流。
自古青山遮不住,
过了灞桥,
昂然掉头,
东去一拂袖!



(摄影 / 杜研)
您若喜欢我的短文,就请转发,您若高兴,随意打赏。感恩您,百忙中的阅读与分享。

道北老男孩,60后,摩羯座
生于西安,长在道北
美食发现者,微信撰稿人,脑力活动家,连环画爱好者
大碗喝酒品小书,掰馍吃面咥豆腐
浅斟低吟观美女,忆苦思旧说道北
延伸阅读
【连环炮】旧爱新欢说再版
【连环炮】修图看热闹  原稿看门道
【连环炮】手工上色与电脑上色
【连环炮:印刷网点与原稿复制】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