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露珠滴答滴答,点亮了地平线。微风,吹出一口气,驱散了黑夜的爪牙。当社区的烟火气漫上山头秋天黄叶,泛起了秋光松林、柿子树、石房子,瞬间亮了起来。在第一缕晨光中,石房子从睡梦中醒来。

回到孩童,处处赤子之心
当柿子叶间洒下一缕阳光的时候,一群人围成了一个圆,互相自我介绍着,用一个属于自己特别的方式跟大家问好,在自然学校,这次全国自然教育基础培训初体验就这样打开了。 每个人儿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像极了打在树叶上的光辉,灿烂极了。
在自然名的介绍时有学员或多或少会介绍到自己的家乡或者是自己对自然的一些联结。当分享在自然中印象深刻的事情,不少人回忆自己小时候曾经有过乡下生活、成长的经历,与自然密切的相处中,在自然的滋养下快乐的成长,现在回过头看,那些乡野经历滋润和充实了我们的童年,乃至成年后的时光。 学习当中我们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重新与自然复联呢?这是一个长久课题。目前的种种社会现状:自然资源的减少,环境的污染,自然缺失症等等,自然教育应运而生。

打开感官,触摸自然。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密切关联的,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然而人类自以为是的觉得自己就高于一切生物,总是带着主观的态度去评价甚至破坏其他的生物。当我们从长远的角度或者是从上帝的视角来看,我们会发现大自然才是那个博爱伟大的造物主。生生万物都在她博大的胸襟下有序的生长、繁衍、优胜劣汰,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态圈,这不要我们人类过多的干预,因为大自然有自己的调节机制,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当我们在自然中体验式学习,这过程当中对自然的感知,发现自然的乐趣,触动记忆深处、内心深处那个柔软地方的东西,非常有意义,这是我们提炼概念化的东西的基础,需要前面充分地打开五感。 只有自己能在自然里面找到乐趣,玩得嗨起,我们才能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孩子们和身边的大人。
在嗨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安全哦,无论任何时候安全都是排在第一的。当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风险的评估,要遵循弱者原则。

穿越森林能量之门
在蒙眼毛毛虫游戏环节中,当我们蒙上眼睛,扶着前面伙伴的肩膀,行走在未知的森林里。把自己交给了前面的那位伙伴,完全的信任对方。当眼睛看不见的时候,其他感观在努力补缺位,耳朵听到的声音被放大了好多倍,鼻子努力地呼吸着林子里的气味,脚掌感知着下面踩着的是泥土还是草地。
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好奇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当蒙上眼睛的时候,距离也会产生差距,以为走了很久很久的路,其实还不到5分钟。 当罗望子老师让我们脱了鞋袜,光脚走在草地上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光着脚丫挽着裤脚在小溪里捉鱼翻螃蟹的场景,然后赤脚穿过一条条小巷子往家奔跑;当大人在插秧的时候,也喜欢去水田里赶热闹,蹚平的田里留下了一串串小脚丫······

有多久没有和大地这样亲密
想想现在真的好久好久没有赤脚走过路了,仔细想了一下还真的是从离开了家乡就再也没有光脚踩过土地了。或许是没有了可以操作的外在环境,亦或是没有故乡土地带来的安全感。
当身体的各个部位亲密触碰大地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童年,自由自在地在土地里打滚,并享受这段时光。 在我们回顾关系、过程、死亡、循环的时候,我们组讨论的是“死亡”,山楂说,在自然中的死亡其实不是真的死亡,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活着,比如枯枝落叶掉下来,对于那个树枝落叶也就相当于死了,但它们腐烂后变成肥料又回到了土地里滋养其他的植物,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活着。是啊,在自然界中的死亡,不是一个生命的终结。重新发现、认识、理解了死亡。 当榆钱儿老师,让我们用戏剧的形式展示一幅图内容的时候,我是很怵的,我是个不会讲故事的人,但最后在伙伴的协助下还是大概解读出了画中的大意。每个小组串联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的家乡正在经历着类似这样的变化,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小孩子,见证了家乡的一步一步的改变,到底这样的发展之路是不是正确的,我也不知道。但我很惋惜失去的自然环境,试图想抓住点什么,不让它消失掉。

我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打开身体去感受,也去创造。
回来的路上跟蚂蚁老师聊到了下午的戏剧故事
我问她,“面对这样的乡村变迁,是我们抵挡不住的社会的发展,那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留住这些?是否还可以回到小时候那样美好的时光?”我试图想得到肯定的答案,仿佛我们努力抓住,即使乡村变迁,还是可以回到过去的。 但是,她回答我,“像以前那样的乡村是回不去的。我们能做的是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创造适应现状的一些自然场域或者时光。在推动的这个过程不太容易,但我们要相信自己在坚持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可以影响到一部分人的。” 我在心里感慨面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个体的力量太渺小了,不免有些伤感;但是,当我想到我们有一群人在一起前行的时候,力量就会变大啊,瞬间就没那么伤感了。
我愿做好一个实践者,从拥有感受力到行动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到更多人,也要成为一个传播者,让更多的了解到自然教育,参与到其中来。感恩,一路相伴前行!

让我们一路相伴前行!
最后想分享一首好友写的诗,来赞美一下石城的秋天,石房子前柿子树下关于一群我们共同记忆的秋天。 清秋柿树词花绿果添黄叶复黄,萧萧木屐粘衣裳。校心树底秋千语,却笑轻分是寻常。

左一为作者南烛
南烛 | 文全国自然教育网络自然教育基础培训(石城自然学校场)学员 | 图玉朋 | 编辑

活动咨询:18088469535
(微信同号,请在正常工作日9:00-17:00致电)
推荐阅读
招募 | 在地第六期自然导师培训中级班(订正版)

CONTACT US
在地自然
联系方式:
18088469535
机构邮箱:ontheground2012@sina.cn
体验基地:
石城自然学校(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200号石城公园内)
咕噜森林幼儿园(昆明安宁市太平镇光崀文创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