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北师大平台青岛附校观课记
——以小学语文10节青年教师
基本功大赛决赛课为例
5
“掌声”很“响”也很“香”
——北师大南湖附校
房香香老师的《掌声》
房香香老师的课是三年级上,下午第一节。
一是课前暖场很“响”:没有夸张的套近乎,而是用了“我做你猜”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初步感悟抓神态与动作,读懂人物内心的方法,很有思维含量,也很能调动孩子们的情绪。
二是学情调查很“响”:房香香老师提前和学生们见面,布置了预习单。由于有精准的预习单投放,所以一上课,基于精准学情把握的识字教学直接展开。而且,老师对重点笔画的预设与学生生成的默契高度一致。真不简单。
三是课程标准吃的透用的很“响”:且看执教者的问题设计——
【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掌声前的英子忧郁、自卑呢?
【自主默读】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
1.想一想: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英子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划一划圈一圈:划一划相应句子,圈一圈关键词语。
3.读一读: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有关语句。
“默读”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整体感知内容,捕捉文本信息,归纳概括大意,形成理解能力。二年级就已经开始学习默读,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默读方法。这些都是第二学段继续运用和学习“默读”的有利基础与条件。第二学段,关于“默读”,新的任务和能力训练点就是“带着问题默读”。当然也就需要组织学习与训练。这一点,房香香老师准确地把握到了。点赞。
【搭脚手架】
★我划了( )这句话,体会到了英子( )。我是从( )这几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英子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她坐回了座位上,她的背 ,她的眼睛 ,她的嘴角 …… 英子真的变了。
脚手架既降低了学生思考回答的难度,又训练了表达,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美好的品质”的理解,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点赞。
这两个教学活动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满世界寻找引入太多的资源最终都蜓蜓点水似地一晃而过,而是整合课后练习1与练习2来设计。这样做,以最少的课程资源投放,获得了最大的教学效益。所以,课程“听”起来很“香”。
四是整节课程展示很“香”:
理由一,两个大问题:(1)掌声前英子 由于、自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英子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前者问题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这个练习可以落实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是默读;第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三是归纳形成解释。后者问题的价值在于:英子心情的变化是其前后变化的一个方面,也是课文着力描写的地方,使学生能够结合的关键点。执教者敏锐地抓住了,引导学生反复捕捉有关文本信息,并进行体会交流而且做到举一反三。
理由二,“体会心情变化”的学习:第一学段课标是读懂句子意思。至于体会体会情感和所包含的意思,虽有涉及,但仅仅是初涉、感知。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是个坎,才进入“体会心情变化”的学习训练,以逐步形成“体会心情变化”的专项能力。因此,找出描写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并通过朗读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变化,这是三年级训练的难点,因此,组织好有关学习训练环节,加强训练以突破难点,就异常的关键和重要。房香香老师,做到了。
6
有魔力的掌声?
——北师大石家庄附校
马静老师《掌声》
《掌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掌声》语言质朴,但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的强大力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悟出英子和同学们身上的美好品质。
根据教材内容,马静老师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为此,马静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理解“默默地、姿势”等词语。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悟英子的处境,学习英子坚强的品质,渗透和培养学生关爱同学的品格。
基于此,马静老师理解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悟英子的处境,学习英子坚强的品质,渗透和培养学生关爱同学的品格。
从课堂教学实施看,随文识字的识字教学与带着问题默读教学“平分了”课堂的“秋色”。就显得教学零散而不聚焦,浅尝辄止而不够深入深刻。但无论如何,马静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是得到大家的公认的。从对教学的研究而言,马静老师对《掌声》文本的研究就不够细致。如,执教者所确定的重难点问题,到底研究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环视直接确定为以“英子心情的变化”来体悟英子的变化?毕竟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再如,“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悟英子的处境”,影子的处境并不是班级环境造成的,而是影子自己的感觉和认识造成的。基于此,能不能“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悟英子的处境”,达到“学习英子坚强的品质,渗透和培养学生关爱同学的品格。”这样的目的?
从课程的小结看,执教者自己范读最后一段,然后自己总结:现在我们再回到题目,掌声,用手为别人鼓掌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正是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让英子从自卑变得更加阳光自信,这可真是有魔力的掌声!这就已经完全脱离学生一节课学习的全过程以及实际获得感,执教者越俎代庖自说自话了。“有魔力的掌声”真能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内因与外因关系原理,任何外衣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地起到因有的作用。提出来,供执教者参考。
7
一节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北师大石家庄附校
李丙冉老师的《鸟的天堂》
李丙冉老师的《鸟的天堂》是下午第三节课。
没有见到执教者的文本设计。从课堂观察看,执教者想法很多:关涉识字教学、文本解读、习作训练三大主题。
一是字词教学“实”还要省“时”。老师以直接检测预习的方式进入了字词教学。的确,这一环节李很干脆利索,“应接不暇”的“暇”及多音字“数”的落实很到位。相信学生有实际获得感。
二是文本解读要“特”。接下来的自读课文,变换座位选择性分组:选大榕树18人、选鸟的6人。从设计角度看,执教者意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客观地讲,这个设计很大胆,也很冒险。陌生环境、陌生学生,小组合作情况和操作不明了,贸然采用,能否起到增色呈亮的效果?值得思考。从合作的内容选择看,这一话题并没有多少值得“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从课堂呈现看,小组合作业缺少科学评价机制的引领,显得有点“虎头蛇尾”。
【片段】
请“树”和“鸟”默读描写自己的段落,完成下列小任务:
(1)在文中寻找形容自己特点的词、句,圈画出来,并在旁边批注。
(2)朗读这些词、句,看谁的朗读最能展示自己的特点。
(3)还有什么词语也能显示我们组的特点呢?想一想,把它写在相关句子旁边,并在组内交流。之后是小组汇报。
三要渗写作策略。执教者设计了“自读7—8段,思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的秘密?”这样一个生硬的问题。最后在执教者的牵引中结束课程。动态与静态的对比描写
总体上这一节课,正是我们现阶段青年教师所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课文”绕开课文“题目”行走。如果执教者们先思考课文题目《鸟的天堂》,就会必然地引出和思考一下的问题:一是“鸟的天堂”与“天堂的鸟”?
二是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教什么”“怎么教”就不会跑偏了。
第二、学“课文”绕开课后“习题”行走。忽视了“教什么”而更多地想“怎么教”。其实统编教材下,“教什么”远远比“怎么教”重要。统编教材在继承中更加明晰了阅读与表达两个系列,《鸟的天堂》到底要“教什么”?从语文要素角度说,阅读与表达。课后思考与练习题是训练序列的细化和落实。课后习题有明确地提醒:第一题中有阅读和表达,第二题“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提醒师生首先在阅读中提取信息,然后进行对比和表达,最后再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从阅读、思考到表达,再回到阅读,是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第三题的抄写是阅读后的积累与内化,也是表达的开始。
第三、学“语文”绕开“作文”行走,训练系列盲目贪大求全缺乏系列化与课程化设计。从习作策略的角度,《鸟的天堂》所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要是构建和习得“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两个写作策略。统编本教材确实进行了系列化课程化设计。
第一篇《古诗词三首》的课后题中有一项是: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形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第二篇《四季之美》的课后题其中有一项是围绕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学生还可以选做“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第三篇课文《鸟的天堂》提出了这样的思考练习题: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最后一篇《月迹》是自读课文,提出了“让学生在默读中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并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这样的思考题。
通过几篇课文的对比,不难发现,从能够说出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到体会动态美,再到说出并读出静态和动态的不同特点,最后是体会描写,逐步在阅读与表达系列中落实和训练“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的语文要素。
青年教师的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课程资源的课堂取舍问题。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啥都向往课堂里塞,结果是资源众多课堂臃肿有肉无骨。凭什么取舍?依据一是课程标准,二是语文单元要素,三是语文单篇课文要素训练点,四是学生学情。有了这样的操作标准或者依据,就不会出现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没会学”的问题,课堂也不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8
美云的《鸟的天堂》很美
——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
张美云老师《鸟的天堂》
这是下午第四节,全天第八节小学语文决赛课。但听起来依然不觉得累和感觉麻木。因为,张美云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很让人享受、很美。一直在思考,一篇文章,要让近2亿小学生挨个学一遍,那得是怎样“高水平”的经典范文啊。那得经历多少关口才能选入啊?在听完张美云老师《鸟的天堂》之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作者过关。作者必须三观正、文章美。
进入小学教材的作品不能出现类似“蔡京的书法”很美的问题。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品与作品统一。巴金是大作家,这篇文章本身很美。改变后的文本更符合儿童阅读的“忧美”。
《鸟的天堂》是一篇老师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散文。是巴金先生1933年南游广东时写的作品,后来收入散文集《旅途随笔》中,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淌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情调。
第二编者过关。编者钟情有“美意”。
这里的“美意”,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真、善、美”的“美”,即审真、审善、审美之美。其次,还应该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美”。《鸟的天堂》曾长期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如:人教版、沪教版、冀教版、长春版、西师大版、语文S版和语文A版教材等。本次统编版再次入选。看来,这是各路大咖和各个流派公认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经典范文。
第三读者过关。美文范文经典文传播美好有特点。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傍晚时分,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早晨,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描写中,不仅读出了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文章前面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情深意厚;后面写群鸟嬉戏,有的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给人以急促的动感。无论是从内容、表达,还是情感、朗读都是一种极有张力的对比,但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存在。
第四、教者过关。
最能说明问题的当然是作为引路人的老师和作为探路者的学生最有发言权。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篇作品发表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的定性与死亡。作品的重生与再生是靠读者来“复活”甚至于“永垂不朽”的。张美云老师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再次感到经典范文之“美”。
一是专业阅读,“备”足功课。在来听课前,我对能找到的各家课例也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所以,对每一课的“骨骼”是清楚与了解的。很显然,张美云老师在设计本课之前进行了大量的专业阅读。所以,他知道名家名师曾经上过的《鸟的天堂》两点与特色“在哪里”。有了大量的专业的阅读、美美(狠狠)地阅读,有了犹如吸足了水分与养分的“榕树”,有了“巨人的肩膀”,犹如写书法,讲究“笔笔有出处、有来路”是一个道理。张老师的课程设计再结合自己教学风格, 所以教学设计与课堂推进就很“美”。这与大多数语文教师阅读只看教参,备课围绕备课转圈是大不一样的。
二是问题教学法贯穿始终。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细读聚焦、拓展延伸等各个环节,均以精心设计的问题领衔,带动学生的学习不断推进和深入。
问题1:导课:视频之后,齐读课题,抛出问题——在你的心里,怎样的地方才能成为鸟的天堂?
问题2:坐着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在什么时候?
问题3: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两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发出了怎演的感慨?
问题4:默读1—9段,边读边想,一棵榕树,变成鸟的天堂,这是一颗怎样的树啊?
问题5:你从哪里看出榕树的这些特点,拿起笔,找一找,画一画,歇一歇自己的体会。
问题6:还有哪些句段,想给大家分享?四人小组一起,讨论讨论。
问题7:出示文外阅读文章《海滨的小城》,快速读一读,从文段中找出静态描写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再说说你(有什么样的)体会。从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巧妙,最准确,值得你学习的词语,读一读、品一品。
不看别的,但看这七个问题,就不难推断出课程流程及执教者的“心思”之所在。
问题的背后一定是思维与思维活动的介入,问题穿针引线所呈现的课堂一定是思维优先的课堂,这正符合“学思课堂”应有之义)——学与思。当然,如果执教者再老道一些,也一定会带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如,审辩性思维。教语文,教的是什么?不就是语言与思维么。
三是精心设计,大胆取舍,课堂呈现,有所为有所不为。鸟的天堂与天堂的鸟。张美云老师整节课,主要围绕鸟的天堂——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展开教与学。
品读榕树,感受大榕树的静态之美。执教者出示了大榕树照片,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品读大榕树的相关段落,引导学生说出大榕树的特点,并引出作者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诱导学生品读作者如何描写大榕树的美丽,尤其是“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及“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句子。以“卧”与“颤动”为切入点,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美丽的大榕树,美在静态,美在内在的生命力。
当然,从更专业的角度看,美云老是鸟的天堂也有“美”中之不足。如,对视频、图片、课件等资源的过度依赖。再比如,对“新的生命的颤动”的过度解读及偏读。再比如,对巴金先生作品风格的忽视(其实就是为什要这么写)等。
9
京腔京韵解文本
——北师大奥林匹克花园实验小学
苑愿老师《慈母情深》
18日早晨第一节课。《慈母情深》也是语文课本中的名角。统编本教材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这一组课文主要表现的都是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具有引领整租的作用。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执教者典型的京派教法。设计简洁但不简单,主要通过课堂执教者的设问与追问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展现自己的技艺。苑愿老师表现得很有实力和自信。执教者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探究文本,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
引发的思考主要有:
一是这篇作品的文体:小说或者散文?统编本教材有意回避或者淡化文体。只讲“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如果按照小说来处理,则应该讲“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用“场景描写”而不用“环境描写”,用“体会人物情感”而不用“分析人物形象”。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
二是文不对题的认识:重庆徐颖老师的追问很有价值。你认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什么关系?场景和细节是方法,但题目是“慈母情深”,阅读方法和情感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这时我所见到的最有见地的追问。“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在教学中怎样实现?其实它指向了更深处的追问:这篇课文深层次的价值是什么?这篇课文教什么?
10
大胆冒险黄诗涵
——北师大附属什邡外国语学校
黄诗涵老师《慈母情深》
黄老师的课我很喜欢,想着反正自己不打分,也不会影响评比结果,所以在已一结束我就利用大课间分钟时间迅速指书短文怎样教:《怎样教:慈母的情之“深”?》传到赛教第六届励耘杯观摩群里。不曾想到的是,专家评委也在这个群里“潜水”着,而且在点评环节还专门引用了我的观点。也不曾料到黄老师的课最后只获得了三等奖。但喜欢就是喜欢,有时候不需要理由。
怎样教:慈母的情之“深”?——观黄诗涵老师《慈母情深》简语
慈母爱,情是载体。作者梁晓声与自己母亲之间有怎样的“情”,这情又是怎样的“深”?显然应该是这个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解决“教什么?”的主要依据。执教者在探寻“深”,执教“深”上,有自己明显的思考。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习一是语言学习训练,二是思维学习训练。
亮点一:造矛盾(我与母亲,母亲与同事,我与同事,我与书等)师生共同走近、走进文本,老师牵引儿童琢磨文本琢磨语言。部分解决了语文教学中儿童语言学习训练的通病:儿童与文本语言的油水不粘问题,即在文本上滑移而不能迁移问题。
亮点二:造情境,(张艺谋拍微电影)深入文本句段,厚植儿童文本语言学习的实际获得感。这一段教学,师生不再是滑移于文本字面的“蜻蜓”,而是深耕于文本句段“铧犁”。主要解决感悟理解体会慈母情深之“深”的问题,没大毛病,赞!
亮点三:造写境,练表达,提高儿童学语言用语言的能力。最后续写环节,老师煽情,学生共情,有意识,没做到“贼拉亮”。
语言学习与训练与思维是盐与水的关系。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本节课着力点在语言学习训练,不经意但又很刻意。心有所感(激活生活经历,充实语言内容),目有所依(学习语言形式,内化表达规律),笔有所述(创设真实情境,提升语言表达),这是儿童语言学习必须的三要素,我猜想也是黄老师的课程逻辑,即使点三亮而不靓,也是瑕不掩玉,总比那种大水漫灌式的“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传统文本解读要好得多得多的多!
当然,黄老师课堂更多的是定位于“我”而非“儿童”也无可厚非,毕竟是青年教师基本功赛也。
【特别鸣谢】
★★★★★★
北师大南湖附校房香香老师
北师大石家庄附校李丙冉老师
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张美云老师
北师大奥林匹克花园小学苑愿老师
什邡外国语学校黄诗涵老师
感谢上述获奖老师带来的精彩课程!
感谢上述获奖老师提供了研究的课例!
感谢北师大教育集团
第六届励耘杯青功赛决赛相关主办承办协办单位!
★★★★★★
还是那句老话:我知道你“在看”!
尊重作者劳动,请点击右下“在看”!